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无论怎么变 文学的功能仍在人心(2)

2017-03-07 08:28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无论怎么变 文学的功能仍在人心

“小说”改成“叙事”,是因为虚构和非虚构都在叙事。我们不但在文学杂志中选,也从网络媒体、书里选。“对读”我们也是想选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尼克这篇文章原先是放在《上海书评》上的,叫《人工智能的起源》。现在计算机下棋很火,人们由此激起的关注涉及背后很深的思考,后面一篇小说是机器人写的。我们把相关性的内容拿来做一个比照。版式上它虽然是杂志,但其实是按书的方式来做,这样阅读起来比较舒服。

我们的选择不完全是中国的。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一直伴随着翻译的影响。早期的许多作家自己都是翻译家,鲁迅、巴金都做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受翻译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中国的作家。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文学的翻译腔,遣词造句的问题,实际上受外来语言的影响,这从翻译佛经就开始了。今天大量的语汇当初就是翻译过来的,语言的杂交和汇流一直在影响着中文或者汉语写作,更不要说态度、风格、文学观念和理念。所以,我们希望在创作、翻译出版的第一现场,发生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放在共时性的场域里面观察。

北青艺评:“选刊”创刊的消息一发出,几乎在文学圈里刷屏了,我看有作家评论说它很纯粹,没有“创作谈”一类反人类的东西。

孙甘露:好的创作谈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之前也想创刊号是不是有一个发刊词,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综述。最后我们认为不要做这样的事,你选什么本身就是一个态度,不要阐释了,而且你一说就窄了。你的标准、态度、趣味都在选择里了。文学作品各家有不同的选法,前辈选刊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文学作品的选择是很复杂的事,有的作品一出来就获得满堂彩,有的作品要慢慢显现出意义,被反复解读、反复研究,各种情况都有。我们尝试着在活跃的文学创作的局面里把握某种脉动,在作品背后有什么趋势性、美学上、文学创作或者思潮上的脉动,隐含的东西通过选择是否可以找到。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也是我们想通过作品表现而不是创作谈来梳理的原因。

北青艺评:其实文学刊物的改革是这几年的一个大趋势,前几年媒体都在报道文学刊物陷入困境,我很感兴趣的一点是,文学刊物如何去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国外一些文学刊物《纽约客》《格兰塔》《巴黎评论》都很棒,我们好像缺少一些这样的刊物。

孙甘露: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总体来说当代文学有不少的问题,但是中国有写得非常好的作品,拿出去不差的。你提到的这几本杂志他们选的基本都是一流的作家,《格兰塔》比较关注年轻一代的作家,关注青年的趣味。我们也是想多发现一些年轻的,正在成长中,显示出潜质或者相当成熟的作家。

谈到文学杂志和读者之间的关系,80年代的《收获》,对文学的创作是有引导性、示范性的,《人民文学》也是一样的,对一个时代是有影响的,杂志也是一个特殊的载体,实际上也参与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但现在的情况有很多原因,笼统讲是媒体介质发生变化,很多阅读时间分摊掉了。还有载体的问题,以前看小说为主,现在看电影、看电视、玩游戏、出去旅游,人们消遣的方式多了,除了专业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讲阅读是消遣。以前不能出国旅游,就在家看看书。另外,杂志比较多也是一个原因,中国是出版大国,一年几十万种图书出版,畅销的总是少数。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