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对话故宫“看门人”单霁翔:

2017-02-08 08:0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对话故宫“看门人”单霁翔:

“每一位社会公众对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面对专访的北京青年报记者,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先是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随后说了这样一句重重的“开篇语”。

音量不高,也没有慷慨激昂,但单霁翔侃侃而谈,语速很快,除非一个话题结束,否则鲜有给予记者插话的机会。而他所有话语的核心都离不开一个字:新。

从今年开始,故宫在保护和继承“官式古建”上将采取新的制度:培养、考核并最终留用故宫的修缮工匠,逐步为其解决北京户口问题;为了解决“展览是故宫的短板”这一现状,今年,故宫将大量更换展品并且开放新的展览区域……

也许,在新的一年里,故宫和单霁翔都将会面临新的考验,但恰如他所说的:“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

故宫修缮背后的制度改革

从今年开始,故宫将实行一项新的制度,即故宫自己新培养的古建修缮工人,经过考核,一经留用将获得北京户口。这个看似只是一个关于单位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其背后却涉及故宫之前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人去艺亡。

北青报:据我所了解,故宫古建筑修缮面临着人力物力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市场上传统古建材料的品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修缮技艺传承方面存在危机,身怀绝技的古建工匠越来越难寻觅,这似乎意味着故宫在古建筑保护与传承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单霁翔: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2008年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拥有专业的修缮队伍,坚持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技术,传承和发展着几百年来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最大限度地保持古建筑本来面貌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

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陆续进行过600多项古建筑修缮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档案资料。但是,2010年,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解体,因为古建筑修缮工程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中被视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造成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问题。如此下去,“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王岩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