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不小心”刻出个二维码
10年,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和应酬,每天在工作室里又画又刻,让张阔的年画技艺不断精进。再看他如今刻出的钟馗像,衣带飘飘,线条潇洒自如,如行云流水,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生涩。他以前的想法是挑战了最难的,别的就简单了,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大错特错,“由繁入简”才是一件更难的事。
“线条繁复的图案对刀工的技术考验高,但是线条越简单,图案越需要神韵,又难上了一个境界。几笔就把飘逸的感觉表现出来,是最难的。”张阔说,这必须得在刀法都熟练掌握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拿刀跟用笔一样,不用大脑想我这刀应该立着还是偏着,应该怎么拐,以刀代笔,难在境界上。”张阔的工作台上放着十多把各种形状的刻刀,各有各的用途,用哪一把,怎么用,他都了然于胸。
张阔的领悟,是对年画,其实也是对生活,把生活过的简单,心无旁骛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由繁入简”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享受。
张阔给自己的工作室起名叫做“匠人工坊”,表明了他对匠人精神的推崇和追求。“匠人,就把东西做到最好的水平,匠人精神是永远不满足自己今天所做的东西,有点接近艺术家,永远在创新,随着阅历和知识增长变化。”
张阔说,他所追求的匠人精神,是把手艺做成“耍”的感觉。“这就叫玩意儿上身,怎么干都有,一把刻刀,想刻什么刻什么,别人看着你不累,自己也觉得是享受。”结果,张阔耍着耍着,“一不留神”就刻出个新鲜玩意儿——二维码。
他在刻好的“金鸡报晓”木版上刷好红色颜料,用特制的刷子来回刷了几遍,一张单色年画就印制好了,他拿起两个方形章往上一盖,说:“请关注我的微信和公众号。”大伙都乐了,纷纷拿起手机扫年画上的二维码,“滴”的一声,顺利扫码。
“原本是耍着玩的,想看看能不能把二维码刻出来,这个还真不好刻,稍微有一点偏差都不行。刻好之后,我试着拿手机扫,听到那一声‘滴‘的时候,我觉得比听见贝多芬的音乐都好听。”他有些小小的得意,高兴得像个孩子,“这个挺好,传统手艺人也要与时俱进,您说是不是?”
在这个行当里做了十年,老张对“坚守”有不一样的理解,传统手艺需要传承和坚守,但题材和表现形式可以创新,“毕竟现在的人跟以前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了”。
去年,他和中央美院的学生合作了一个“门神”项目,学生们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年画里的门神拿着杠铃、扫帚,甚至ipad ,憨态可掬,还做成了扑克,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兴趣。张阔由此受到了启发,想到了一个“字库”创意,组织爱好者用木版刻字,做成一个常用字的活字库,这样就可以自己动手,把喜欢的诗或者文章印制出来,成为第一无二的版本。“这种事就是年轻人常说的刷存在感吧?”张阔最近学了不少新名词。
十年来,张阔以自己的微薄之力重拾年画传统,年画也改变了张阔的人生,让他变得更为平静而快乐。“因为在做这事的时候,自己处在一个静的状态,虽然不能达到佛家说的禅定的境界,但是静下来的时候就心平气和,就会觉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