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老北京新春贴年画讲究多,您知道几个?(2)

2017-01-23 09:05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老北京新春贴年画讲究多,您知道几个?

2捡起了失传几十年的玩意儿

纯正的木版年画,其实已经从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几十年了,只是大家并不觉得,小一辈儿更是连这玩意儿是什么都不知道。据清乾隆、光绪年间的文献记载,贴门神和喜庆年画是北京年俗的主要特点。早年间北京过年时,大街上临时搭建的画棚里售卖年画和纸马(原为祭祀物品,后代指木版年画)。杨柳青年画因为受到宫廷的垂青,后来挺进北京市场,曾经盛行一时,被称作“卫画”。

北京的木版年画自成一派,出名的手艺人最早有崇文门外的“顺和王家”、东四北边的“纸马汪家”,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且汪家居住的街道叫“汪纸马胡同”,后来改称汪芝麻胡同。

此外,北京还出现过一种称为“京百份”的年画。它装在一个纸袋子里,相当于一本画册,里面专门刻画了五行八作的祖师爷像,供从业者膜拜,约有百余张。单张的也有,如“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等,现在连影像资料都已经难寻了。

张阔告诉我,北京的木版年画不像其他地方的年画乡土气息那么重,“画面力求精细,更符合城市居民的审美特点,有的甚至用到金色,带有皇家气息。”这种独特气质是别的年画不具备的。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老北京人过年贴年画的习俗仍在,但是题材有了变化,增加了表现生产劳动、新人新事新风貌的内容,给人以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那时候,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里,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可是,到了文革“破四旧”,贴年画的传统终于被“革”没了。

张阔记得自己小时候过年,只见过春联,没见过年画,他第一次听说木版年画这个玩意儿,是在十几岁和隔壁大爷学木工活的时候。从初中时候起他就对木匠活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缠着隔壁大爷教他怎么刨木板、做桌子椅子。大爷年轻时是个木匠,也做过年画,闲聊时总提到以前帮着纸马店做年画木版的琐事。张阔听得津津有味,年画就这样在一个少年心里扎下了根儿,可真正发芽开花,却已经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

那是2003年,人到中年的张阔早已经放下了曾经喜欢的木匠活儿,做了饭馆老板,每天忙于生计。一次出门旅游时偶然看到外地的年画,少年记忆忽然被触动,听到有人说,北京没有年画,他有点不平,站出来说:“北京怎么没有年画呀?”可是人家问,北京的年画在哪儿呢?他无言以对。

张阔觉得似乎自己有了个心事,他去找以前教自己木匠活的邻居师傅,师傅说:“人家说北京没有也对,因为已经几十年没有人做啦。”听见这话,张阔说当时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又像是禅宗里的顿悟,那一刻,他想:“没人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呢?”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张鹏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