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宴饮吃什么?
春节宴饮时,古人讲究“五辛菜”。五种辛菜为大蒜、小蒜、韭菜、云台和胡荽。古人认为,吃了这五样菜可以发五脏(中医把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之气,有益于健康。
此外,春节的宴会上还必须上一道鱼,鱼菜的重点不在于吃,而在于一种希望和祈盼,因为“鱼”与“余”同音,一年岁末吃鱼,是讨“年年有余"的吉利,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是,虽然春节宴饮都在吃鱼,各地的习俗却不同。有的地方鱼是最后上桌,谁也不吃,留给明年;有的地方,鱼摆到桌上,直到宴饮快结束时,象征性地尝一下,也把它留到明年。而有的地方,则没那么严谨,没一定要“余”在明年,想吃便吃了。
除了鱼,还有一道最普遍的主食——饺子,取新旧“更岁交子”之意。饺子的历史由来已久,大约在南北朝时,我国人民就开始制作和食用这种面食。最初是将汤和饺子一块盛着吃,到了唐代,才把饺子捞出来单吃。饺子受人喜爱,别名也多,有的称之为“扁食”,连汤带水吃的叫“馄饨”,宋代称“角子”。
在北方,家家户户的除夕夜都会包饺子,一般在夜间开始制作,赶在零点下锅。为了讨吉利,饺子馅里放入各种吉祥物,比如包些糖果意味生活甜美,包花生意味健康长寿,包红枣或栗子意味早生贵子,还有的包硬币,谁吃着了便意味新年财运亨通。而在南方,除夕和初一多是吃年糕。年糕用糯米制成,依谐音取万事如意“年年高”的寓意。
少数民族的讲究更有意思,比如达斡尔族在饺子中包一根白线,祝愿吃着的人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包进一颗铜纽扣,意为吃着的人有高官厚禄;包八个小面团,就是祈愿儿孙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