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轩云集评书名家
出了鹞儿胡同西口往南,就是赵锥子胡同。赵锥子胡同呈西北—东南走向,西接留学路,东连铺陈市胡同,中部北与四胜胡同、南与荣光胡同相交。
在明朝时期,此胡同内有一赵姓人家开了一间专做纳鞋底用的锥子铺房,锥子坚固耐用、工艺精良,引得方圆数里的家庭主妇纷纷前来购买,一时赵工匠的锥子铺名声大噪。久而久之,胡同也因此得名赵锥子胡同。“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是老北京一句著名的俏皮话。可如今家庭主妇再也不用锥子做鞋了,锥子自然也就风光不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作为胡同的名称,赵锥子胡同却在北京的版图上留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赵锥子胡同西部路北有一座三开间平房建筑,陈旧的房檐板还完整地挂在那里,告诉人们它的风雨过去。房子西墙斑驳的砖雕虽显风化,但镌刻的字迹依然清晰,上面写着:合顺居饭馆。
京城过去的饭庄、饭馆、饭铺有着严格的区分。其中,饭庄的档次最高,一般是带有戏台的大院落。达官显贵在这样的饭庄里宴请宾朋时,可请戏班助兴。饭馆属于中档水平,虽不像饭庄彰显气派,但往往以周到的服务会赢得更多的回头客光顾。饭铺的档次最低,俗称“二荤铺”。合顺居饭馆显然属于中档水平,承接着周围百姓的普通宴请,红白喜事。
赵锥子胡同里也有不少故事。谭派老生鼻祖谭志道,艺名“谭叫天”,1853年太平军攻打武昌时,谭志道为躲避战乱,携妻及6岁的孩子北上,辗转入京。后来这个孩子就是京剧“一代宗师”谭鑫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丰泰照相馆在琉璃厂土地祠,为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之“请缨”、“舞刀”、“交锋”三场戏的黑白无声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影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赵锥子胡同西部路南,有一处三义轩茶馆异常火爆。因是三人合作开设,故而得名三义轩。此茶馆早间和上午以售茶为主,兼卖零食小吃,下午和晚上则是说书的时间。当时评书界的各路名角纷纷登场亮相,听众趋之若鹜。评书演员品正三的《隋唐》、袁杰英的《施公案》、王杰魁的《包公案》、赵英颇的《聊斋》、李万兴的《三侠剑》、李存源的《西汉》等评书,常使六间房大的茶馆爆棚。至今,胡同里的老人们谈起往事时,还津津乐道。
清末民初时,这里成为“八大胡同”的延伸区。1949年后,新政府制定了取缔暗娼、妓女的政策。从此,赵锥子胡同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