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射虎社做谜数万条
鹞儿胡同5号,清朝末年是清政府的巡警部,民国时期,改为京师警察厅的侦缉总队。1924年5月21日,在北京从事工人运动的张国焘被直系军阀政府逮捕,关押在鹞儿胡同侦缉总队的牢房里。1927年12月,时任北京市委负责人的马骏,由于叛徒出卖被捕,被押解到鹞儿胡同侦缉总队牢房。马骏遭到敌人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1928年2月15日,马骏被押赴天桥刑场。
鹞儿胡同还与名震京津地区的飞天大盗“燕子李三儿”有关。燕子李三儿,名李鸿,字景华。1895年生于京东蓟县。他专偷高官富户人家,每次作案后会留下一只纸剪的燕子。因为兄弟间排行为三,人送绰号燕子李三儿。民国初年,“燕子李三儿”被捉后关押在鹞儿胡同5号侦缉总队院中大槐树旁边的平房里,为了防止他再次脱逃,侦缉队给他戴上了古老的刑具——“木狗子”(类似木枷),并将他关在院中的水牢里,最终患病身亡。
鹞儿胡同20号是徽州邑馆,在民国初年活跃着一支极具影响力的诗社:“北平射虎社”。“虎”是灯谜的别称,“射”即猜的意思,用虎的难以射中,形容谜的难猜。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京城的遗老遗少和旅京的文人雅士,组织了一些诗社、谜社,北平射虎社在此时应运而生。
当时的谜家樊增祥,诗人易实甫,戏剧家、诗人罗瘿公,联络京城里著名的谜家张郁庭、金子乾、周效璘等人,于1916年夏在徽州邑馆成立了谜社,社名经薛少卿提议为北平射虎社。社址门外右首高挂五尺长、一尺三寸宽的木牌,白漆黑字,上书樊山老人题写的“北平射虎社”五个大字。
北平射虎社社章规定,每月召开一次聚会,每个社员必须携带自己的谜作(不得少于30条)赴会,用谜篦子把插好的谜条,悬挂于大厅四周的墙壁上,供社员们相互猜射。每当谜会之日,射虎社里观者如潮,大有“满城争说灯谜”之势。
1917年,射虎社发展社员三百余人。1918年底,该社宣告解散,北平射虎社两年多内共集谜数万条,汇编成谜刊40余册。可以想象,当年射虎社开谜会之日,徽州邑馆里会是何等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