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营胡同编出《顺天府志》
出了九湾胡同西北口,就是只剩“半壁江山”的校尉营胡同。前些年拓宽两广大街时,校尉营胡同北侧的民房大部分不存,如今胡同东口北侧还剩孤零零的几座民居。
胡同西部路南44号是一座三房相连、中为广亮大门的门楼,它在此街低矮的平房群中显得气派。从它饱经沧桑的建筑中,就能感觉到它是一座有故事的楼,它就是江苏宜兴会馆,此前是清末顺天府府尹周家楣的故居。
周家楣,江苏宜兴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进修三年,结业后历任礼部正六品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相当于外交部司长)等职。光绪四年(1878年),周家楣升任顺天府府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周家楣在顺天府府尹任上,主持了《光绪顺天府志》的编纂工作。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重修《畿辅通志》,调取各府州县志书参阅,独缺顺天府府志。周家楣奏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于光绪五年(1879年)成立了《顺天府志》编纂局,请李鸿章拨九千两官银为启动资金,并请张之洞任总纂,起草了《修书略例》,聘请翰林院和各部名儒,担任分纂。
《顺天府志》编纂伊始,周家楣因母故世返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周家楣与纂志人员往来信件商讨修志事宜。光绪八年(1882年)周家楣守孝期满再次出任顺天府府尹时,《顺天府志》已编纂三分之一,此时担任总纂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他推荐翰林院编修缪荃孙接任总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绪顺天府志》终于编纂完成,而此时周家楣已调任通政使司通政使,但他还为经费不足不能印刷此书而忧心忡忡,后上书李鸿章续得官银四千两,才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将此书印刷出版。
《光绪顺天府志》共一百三十卷,书分为十大门类,全面记述了北京的历史沿革和当时的全貌,成为后人研究北京历史的必读书籍之一。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五月,周家楣卒于吏部左侍郎任上。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周家楣去世,顺天府的老百姓感戴他的德政,吁请清政府将周家楣故居改建为宜兴会馆,方便进京赶考的学子,并在馆内设立祠堂,以纪念周家楣治理顺天府时期的政绩。
校尉营胡同中段路南14号,曾是“把子魏”的制作作坊。所谓把子,就是戏曲中使用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多种道具。而“把子魏”所做的把子不仅工艺精湛、坚固耐用,演员应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如虎添翼,因此得到京城梨园界很多名角的称赞。
“把子魏”的创始人叫魏忠山,1899年生于河北,14岁时来京。15岁时经人介绍,学习把子制作技术。由于他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制作把子的工艺程序和制作要领。
出师后,魏忠山从老家将二弟永平、三弟永廷接来北京,在校尉营中段路南宅内安营扎寨,建立忠山号和永平号把子作坊,并在西草市建立了售货门市。
把子魏制作的把子除了结构牢固、尺寸适度外,他还能根据不同演员的特点和所演不同角色的要求,制作出精良的把子。1956年7月,魏忠山率两号合并入北京市剧装厂。1960年魏忠山退休,1982年病逝。
位于校尉营胡同18号(原36号)的住宅,著名武生迟月亭曾在此居住。迟月亭(1883年—1964年),原名振源,乳名亮儿。祖籍山东蓬莱。其曾祖迟宝财,是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京腔武生、“京腔名伶十三绝”之一。其父迟遇泉(名春祥),三庆班著名武老生,擅演《对刀步战》、《秦琼表功》等戏,享誉一时。迟春祥膝下有三子,第三子名振源,即迟月亭。
迟月亭人长得帅气漂亮,扮相也俊美,观众送美号“迟亮”。20世纪30年代,迟月亭应邀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执教,1950年至中国戏曲学校任教。1964年,迟月亭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