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鼓楼和钟楼

2016-12-29 08:0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的鼓楼和钟楼

鼓楼和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两者南北排列,相距100米左右,是古代报时的建筑,现保存完好。此地为元大都中心,曾建有中心台、中心阁、鼓楼和钟楼,已无存。因明朝修建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北缩五里南展一里,所以鼓楼和钟楼处于城的北部。现存鼓楼为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清代重修,钟楼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鼓楼、钟楼1957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时的时辰和更

旧时,在没有钟表以前,人们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2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用12个地支分别代表一个时辰,从夜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其余类推。旧时夜间的计时单位为更(geng音),一夜分为五更,更与时辰相当,一更2个小时,从晚19点开始数更,至次日早晨5点止。19点至21点为一更,21点至23点为二更,其余类推。有“打更”、“半夜三更”、“五更天”、“起五更睡半夜”、“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之说。

古时用滴漏水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名为更漏。更漏为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也称漏刻、刻漏、漏壶,根据漏水量测定时辰。后来改用辰香计时,即以烧香时间来确定时辰。明代以后有了钟表才逐渐取消滴水和烧香计时。城市建有钟鼓楼,用打钟、击鼓报时,小城镇用击鼓、敲梆子报时。

鼓楼击鼓

鼓楼为元、明、清三代京城报时中心,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初名齐政楼。齐政,取齐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意。当时建楼于元大都中心,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重建。明代定都北京后重建鼓楼。清乾隆年间,嘉庆五年和光绪二十年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鼓楼上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民国十三年京兆尹薛笃弼将鼓楼改为明耻楼,并辟为京兆普通图书馆。民国十四年又改称齐政楼。在钟、鼓二楼之间辟游艺场。后鼓楼又开办过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

鼓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四周砌有矮砖墙,门前有石狮一对。整座鼓楼由台及楼两部分组成,楼基称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左右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十字形券洞,系无梁式砖石结构。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楼通高46.7米,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三重,顶为歇山调大脊。其东北隅有一小门,内有69级石梯,由此可达楼上。楼为木结构,分两层,第一层楼室面积五间,进深三间,内支撑有36根木柱。室内方砖铺地,门窗为六抹方格隔扇。室外有木护栏及环楼走廊。楼内有24面鼓,鼓为整张牛皮蒙制,鼓长2.25米,直径1.34米,鼓座为木制,油漆,上雕云纹,座高1.8米,宽1.9米,厚2米。每到黄昏时分,钟楼击钟18下,鼓楼击鼓18下,共击六遍各108下,算报完一个时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每通鼓要击54下,两通鼓相加为108下。为什么要敲108下呢?明代郎英著《七修类稿》解释说:“扣百零八声,一岁之意也。盖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

一更时先击鼓后撞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至四更只击鼓,不撞钟,以免影响人们夜间休息;五更时先行鼓后撞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暮鼓晨钟”。齐政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极精致,但早已遗失无考。清朝改用时辰香来定更次,由钦天监太监掌管焚香,銮仪卫派旗鼓手专门负责司鼓。楼的第二层为暗层,原无专用楼梯相通,后在一层东北隅置一铁梯上下,除为检查房屋外,还可存放物品。鼓楼的楼顶为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调大脊,上带吻兽、垂兽。单昂单翘五彩斗拱,绘旋子彩画。民国十三年废止报时。鼓楼内有一块麒麟碑。

1949年后鼓楼为东城区文化馆使用。1984年重修,1987年对外开放。该处设有鼓楼文物保管所。

钟楼敲钟

钟楼旧时为放置报时器具的地方,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重建后又遭火焚毁。现有建筑是乾隆十年重建,十二年建成,有乾隆御制重建钟楼碑。明、清时代,每到晨、暮都要撞击悬挂在钟楼之上的大铜钟,向全城报时。

钟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通高47.9米,下部为砖石台基,上为楼体,高33米,上覆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殿式作法,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古代建筑。台基四面开券门,券门内成十字相交形,周围绕以短垣,内部东侧有石梯75级,可达二楼。二楼四周有城垛,每面有一座拱券门,左右各有一石制雕窗,四周有汉白玉护栏。楼内正中有八角形木框架,正四角每边长2.3米,斜四角每边长1.35米,架上悬挂着一座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大铜钟朝北的一侧,镌有“大明永乐年”字样。钟体通高5.4米,直径3.4米,上顶径约1米,钟钮高近1米,重约63吨。此钟为我国最重的铜钟。钟的两侧各吊一长2米,直径约0.25米粗的圆木,以供撞钟之用。大钟由响铜铸成,撞钟时,钟声淳厚、洪亮,方圆数十里内均可听到。每日早、晚的寅时、戌时各撞钟一次,称之为“亮更”、“定更”,每次报时撞击108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一百零八”。一更钟响,关城门,皇城及大街小巷的更夫们手持铜锣、梆子上街,一为报时,二为守卫京城安全。五更钟响,开城门。城中军民百姓、文武百官闻“亮更”起,闻“定更”而息。

在鼓楼西大街有铸钟厂胡同,就是铸造钟楼大钟的地方。大钟最初用铁铸造,重24吨,因音量不够,改铸铜钟。原铁钟即存放鼓楼旁,1983年移至大钟寺。

钟楼在民国时期对外开放,并在楼内设电影院。1949年后为东城区教育局使用。1984年和1986年两次对钟楼重修,1989年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作者:高世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