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座谈讨论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2016-12-27 08:36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都专家座谈会摘要

为振兴戏曲,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吉剧振兴工程”,吉林省文化厅积极倡导省内院团排演吉剧精品,传承地方文化。在四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平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排演的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于12月19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闪亮登场。

这是继2015年《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进京展演受到好评之后,该剧院创作的又一部力作。目前这部吉剧已成为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并荣获吉林省舞台艺术最高奖项“桃李梅”奖。这部剧的主创团队非常过硬,编剧吴东光,吉林省著名剧作家,2015年曾荣获第29届中国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导演李文国,执导的多部作品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作曲郭晓天,武警文工团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总监制徐文静,四平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员。

演出结束后,近20名专家连夜召开座谈会,对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意见。

娄少华(四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由四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排的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向首都人民进行了汇报演出,现在我们召开专家座谈会,请各位专家给我们做点评。

今年是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的纪念年,我们这部由莎翁名著改编的吉剧,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了吉剧在戏曲领域的创新。

我们排演这样一部莎翁的巨著,并以东北民间戏曲的形式表演,就是让世界经典名著走进寻常百姓的心中,希望吉剧这一源于黑土地的东北民间艺术得到广泛的流传,使其成为更多普通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剧目,同时通过这样一种活动为振兴吉剧增光添彩。

在创作过程中,剧组的主创人员多次深入校园、部队和百姓中间,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听取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现代戏曲的看法,这部剧在尽量保持原著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能接地气、感染人,使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关注戏剧,走进剧场。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家座谈会,就是想请各位专家多提出宝贵意见,为我们把关定向,使我们这部剧提升、磨砺成为吉剧剧目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非常高兴欣赏了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感觉该剧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确实更加精彩了。第一,该剧充分张扬了莎士比亚原著中的主旋律,突出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张扬纯洁爱情观的人文主义思想主题,让这种爱情观跨越时间、历史的长河,以及地理的阻隔,使东西方人共同拥有同一种心灵密码,从而沟通了中西方人的心灵桥梁;第二,在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上,整个舞台的布景、灯光调度得非常符合逻辑,在舞台的观感上,通过整体舞台形象来抒发人物情感和表达主题思想方面,这一次更上一层楼;第三,这是一部既出人又出戏的精品好戏,培养了两位年轻的吉剧演员,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人物的情感体验上,都把人物的真实、细腻、动人之处,通过唱、念、做、表的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比上一次观看提高了一大步。我觉得这部戏完全可以在精品的道路上迅速提升。

李远山(著名诗人、评论家)

今天观看了四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排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激动和震撼,真的没有想到一个世界传统经典剧目能和我们东北的吉剧连接在一起,今天在场的所有观众,已经用掌声证明了这部剧演出的成功。演员们高超的演艺水平,足以让戏剧界振奋。

我有三点意见:第一,这种戏剧演艺的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世界经典名作和中国戏曲有机的结合方式,特别是乡土艺术和高雅艺术的融合方式,是未来戏剧发展的一种趋势,我认为应该获得更大的肯定;第二,在这部剧里,台词在押韵方面,秉承了莎士比亚原著的写作手法,按照诗和散文的旋律来表述,这部作品在翻译上、歌词上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的韵律和旋律都非常优美;第三,男主角的表演达到了令人振奋的、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表现爱情的细微处,体现出作品的细腻,尽管这些演员都很年轻,但他们用心去历练,表现出人类对真善美的重新唤醒,是一种创新,用这种情感艺术,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把缺失的爱情观重新找回来,这是一个伟大的主题。

另外,整部剧的音乐、舞台呈现都达到了较为完美的效果,让我们的专家和观众感到震撼。

姚明(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国家一级作曲家)

吉剧比较成熟,有许多知名作品,我小时候就知道《包公赔情》,还有王肯、那炳晨等老一代吉剧名家,因此吉剧很受关注,地方剧种需要不断发展才不会消亡。能够赢得年轻人的关注,就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

今天的演出我感到很震撼,观看前我曾有疑问,这部西方古典名著已经深入人心,与吉剧结合怎么去处理?我首先关注唱词,因为唱词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唱腔。当我刚刚看到了唱词,就被深深地折服了,剧中使用的完全是现代语言,如果按照程式化方式,唱腔容易因循守旧并落入窠臼,而这部剧的唱词,给作曲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唱腔的处理上也采用了现代的唱法,表现自如、出人意料。这种表现方法很难把握,处理不好就成了歌剧,而这部剧的作曲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有现代感又突出了吉剧的特点。关于乐队伴奏的问题,我觉得表现得也非常精彩,莎翁的戏有音乐形象,而这个剧目采用了管弦乐伴奏,可以说音乐形象表现得非常精彩。

现在谈谈我的几点意见。从唱腔上这个剧拉调式比较多,容易产生观演疲劳;另外从乐队上看,我觉得有些音乐还不够,现在加了现场的打击乐,强调了戏曲的风格,但是如果用管弦乐队来诠释,我估计会更加出新,比如罗密欧在决斗时完全可以采用打击乐,墓地生死那场戏是该剧的高潮,器乐仅仅在前奏中展现一下,延续得还不够,喝药的那场戏需要音乐配合,但是反而静场了,如果用音乐烘托一下,我相信会更加精彩。我认为吉剧的演唱方法非常接近民族唱法,这里缺少颤音,所以感觉有些苍白。

我只提一些建议,但这部剧毋庸置疑瑕不掩瑜,经过打磨后一定会成为受欢迎的精品剧目。

姜志涛(戏剧评论家  原《中国戏剧》主编)

我用八个字概括这部剧的特点:“洋剧土演,悲剧喜唱。”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著,地名、人名、服饰、礼仪都是洋范儿,但是台词却是东北方言,这个“土”是接地气的、接近观众的。我们移植外国名著排成的戏曲,必须进行中国化,因为中西文化、宗教、传统观念都不相同,生活习俗也不同,虽然洋范儿十足,但是语言是我们自己的,这个“土”就是地域特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早的青春悲剧,这个剧目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戏曲表演方式,以悲剧喜演、悲剧喜唱的方法,用丑角来插科打诨,编剧吴东光加进了很多自己的创作,唱词甚至人物都有些颠覆,作曲很抒情、很美,同时没有离开吉剧的本体,伴奏采用竹板、唢呐等,都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演出是非常成功的,两个青年演员表现得也很出色,曲调旋律在音乐创作上既有新意,争取了年轻的观众,又在演唱方法上固守了戏曲的本体特点。

我的意见是,高潮部分悲剧的成分、感染力还要加强一些。墓地那场悲剧的氛围还不够,二人转里面那种板式变化、节奏变化还是少了一点。

总体说来,演出非常成功,按照文化部和教育部推动戏曲进校园的思想,也一定会赢得学生们的喜爱。

胡仲平(北京大学副教授)

看完这部精彩的戏,我深受感动,给我的感染超过了我来之前的想象。我非常欣赏编剧的风格,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非常丰富、俏皮、典雅,而这部剧能够举重若轻,以简驭繁,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剧种,要把西方的经典名剧与地方的语言特色、地方的戏剧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我想编剧是功不可没的。

莎士比亚和我国明代的汤显祖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创作了同样的爱情生死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通过爱情表达最深层的情感。今天上演的这部剧,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现实意义,具有时代感。现代社会崇尚和谐,莎翁通过两个年轻人以死抗争的爱情故事,让两个家族和解恩仇,实现了社会和谐的理想,这部剧刚好抓住了现时代的主题。

这个戏因为使用的东北语言更接近普通话,再加上艺术家的长期积累,使大家对东北语言的表现形式,包括音乐都耳熟能详,吉剧作为地方戏曲比较通俗,方言在这部剧里运用得也很成功,把人性共同的东西展示得很美。

两个主要演员张闯、李红立的形体条件、嗓音、扮相都非常好,说明地方政府在艺术人才的培养储备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这种文化上的巨大进步也让人感到震撼。

这部剧在各类艺术家的配合下,表现得都很出彩。在音乐的使用上,西洋音乐成分的渗透,显得很丰富饱满,舞美、灯光、服饰都经过精心设计,语言使用上非常具有地方特点,细节处理上,比如对丑角的应用上也恰到好处,奶妈、小豆丁等人,把拗口的洋名字轻松地转化成中国人一听就懂、体现出了时代感的名字,剧里很多对白充满了东北二人转的特色,风趣幽默很有味道。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王敬慧(清华大学教授)

我来观看这场演出之前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把莎士比亚的宫廷剧演成吉剧?我觉得演出的过程中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超越语言的障碍?二是如何超越文化的障碍?我原以为,莎翁的宫廷剧不适合吉剧的风格,很多不可见的东西是无法跨越的,但是看过这个戏以后,改变了我的看法,这个跨越完成得很好。首先音乐方面的改编听着让人很舒服,在语言的运用上,莎士比亚的原著双关语很多,而这里改编成东北方言也非常成功,很好地完成了语言的替代性。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结尾部分,对于爱情的升华,是爱的无私和奉献,这种升华预示着:无论是国家或者是家庭之间,仇恨、冲突都能化解,这是这部剧的升华,让我们振奋。

刘洪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这个戏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同时又是接地气的一部作品,完全能够成为吉剧的经典。这样一部莎士比亚的高雅作品,跟中国的本土文化、欣赏习惯结合得水乳交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部剧做到了,这部剧立足于能够再现原作的场景、气氛、主题,这种严肃的态度非常难能可贵,其实这是带着镣铐跳舞,而这个舞却跳得那么好。

另外,抒情性是莎翁剧非常突出的特点,这个戏在抒情方面演绎得非常到位,优美的唱腔再现了原作的抒情性,原作中是没有婚礼的,这里以幕间剧的形式,把婚礼的具体场景呈现出来,强化和突出了原作的抒情气氛,让人看着赏心悦目。原作的唱词非常高雅,这里很巧妙地化用了原作,用汉语的形式把它简化和融合,尤其是结尾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仙化,让人有成仙复活的联想,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禹永一(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这部剧看完之后的总体感觉是编剧、作曲、导演、表演四位一体,不可分割,简直就是绝配。头一次看这样新颖的作品,把西方经典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吉剧,方方面面都比较到位,尤其是在音乐的创作上更好,这里面我们听到了很多吉剧的元素,目前这种状况我觉得已经恰到好处了。吉剧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演唱方法方面,如果能够加一些比较纯粹的吉剧唱法,可能会更好一些。

李淑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说,今年是莎翁去世400周年,四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作为地方团体能有这样开阔的视野,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做了本土化的处理,无论是从脚本还是从音乐的角度,洋味和土味达到了自如转换,一点也不觉得生硬,这一点做得特别好。

我想,这个剧目会在本土演出中,尤其是年轻观众中产生很广泛的影响,这方面是很成熟的,这个剧如果拿到国外去演出,可以说对中国音乐文化传播也做了很好的探索,预计也会有非常好的前景。

李晓天(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四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二度进京,为我们呈现了一台非常好的作品。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这个剧团在没有排练场、企业化转制以后遇到窘境、职工待遇很低的情况下,用短短的两年时间,排演了两台大戏。因为在我们看来,培养一个能演大戏的人才至少4年,过去甚至需要长达12年的时间,好多北京的专家看过都说这部剧是高水平的作品。

我有三个感想。第一,有一句话叫“兵以奇胜”,这个剧目突破了所有的创作模式,吉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演绎莎翁的经典著作,就音乐上的跨越而言,是史无前例的;第二,四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造了一种奇迹,令人鼓舞、震撼和赞叹;第三,从这个剧目我们看到了改制院团的希望,四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两年排演两部大戏,很快便会有更高水平的作品呈现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当下和未来戏曲事业发展的路子应该怎样走?我认为四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做得很成功,我要把它当成案例写进课题里,在教学中很好地借鉴和研究。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