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昨透露两组数据:截至12月20日,全国银幕数已达40917块,超过美国的40795块,跃居世界第一。截至昨天22时,2016年全国总票房为439.2亿元,相较上一年度的440亿元票房仍有距离。银幕数的激增和总票房的停滞不前,让人不禁为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隐隐担心,外有好莱坞的全面攻坚、内有各大视频网站的迅速崛起,中国4万余块银幕拿什么迎战?中国电影又当如何破局?
纵观2016年电影市场,精品不多、乱象不少。今年和去年同样有5部超过10亿元票房的国产电影,可在品质上,今年却输于去年。去年这5部“10亿票房电影”,豆瓣平均分达6.7,只有一部低于6分。今年也是5部,豆瓣平均则仅5.9分,其中除了《湄公河行动》获8.1高分外,有3部都不足6分,未及合格线。
品质内容不过硬,观众不买账,自然就显现在票房上。而为粉饰票房,追求“佳绩”,各种作弊手段就层出不穷。当市场热潮褪去,“保底发行”难以再造神话,“幽灵场”等票房注水行为便逐渐暴露。这样的暴露并非坏事,“去伪存真”才能自净其身,影片票房吹得再大,也无法承载电影的文化担当。要留住观众,唯有沉潜下来坚守艺术初心!
也有专家指出:国产电影精品供给不足,才是票房发展的重“梗阻”。与其费尽心思在票房数据上做文章,不如寻到源头提升电影的内容品质。毕竟,再高明的票房矫饰手段也难以掩盖源头上的不足。观众会成长,他们也识货,如果中国精品电影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谁又能强迫他们为票房数据买单?(闻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