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风靡纽约5年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亚洲版于北京西路上新建的一座5层楼“酒店”里上演。这部改编自莎翁名剧《麦克白》的戏剧,由观众自行决定剧情走势——跟着不同的演员走,会有不同的剧情发展。因为形式全新,引发观众好奇,目前至明年3月的预售票基本售罄。记者实地考察发现,如此由观演互动决定体验效果的剧目,不仅考验观众的智商,也挑战了全新的观剧礼仪。
在距离美琪大戏院仅仅一个街口的地方,北京西路江宁路一处其貌不扬的“酒店”已经被打造成了《不眠之夜》的场景。观众进入第一层就会发现这里是一家幽暗酒店的前台,领取白色面具戴上之后,可以以“窥探”的视角,跟随剧中演员游走在其他楼层。剧情随着观众各自的路线同时展开。
浸入式戏剧的演员和观众接近“零距离”,而距离、视角、方位等空间的把握,是决定能看到多少的关键。有时妨碍观众“享用”这场戏剧盛宴的往往是观众自己。
离得远,贴得近
确实,浸入式戏剧的观赏质量和观众本身的“主动性”息息相关,越积极参与似乎越能收获更多。但积极参与不等于你要亦步亦趋,“零距离”不意味着真要“贴身盯人”。剧组原本担心中国观众会因太过羞涩而错失精彩,但是预演的事实,证明大家多虑了。
有女观众在男演员翻阅信件时,大喇喇地把头凑他鼻尖下,脸几乎贴到了信纸上;更有男士因站立位置太近,差点被舞蹈中被女演员甩起的高跟鞋扫到眼睑。观众们的“全情投入”有时让人惊恐,体验式戏剧的“表演区域”虽然有些难以界定,但有时真要离得远些,才能“贴”得更近啊!
尽管“观演指导”曾多次“呼吁”观众不要只跟着主角走,可事实上,大多数观众还是热衷于跟着“麦克白”跑。三个小时的演出里,记者曾三次同“麦克白”狭路相逢,几乎每次都有麦克白马拉松式“啦啦队”呼啸而过的即视感。
这场根据《麦克白》改编的戏剧作品会将主旨剧情循环“播放”三遍,每次跟着一个角色(线索),三遍下来也基本能看个概况。反倒是“麦克白”身边聚拢太多人群,若执着地跟着他,身陷庞大的马拉松队伍中,往往看到的是周围观众的人头。
穿便鞋,才明智
传统剧场里看传统剧目,盛装观赏符合礼仪,然而,在观看浸入式戏剧中,盛装往往就是累赘。在入口处寄存了大衣外套,进入“情景”中,记者发现依然不少观众浑身环珮叮当,细高跟鞋走路摇曳生姿,却哪根线索都跟不上,甚至会在某些场景的“碎胶”地板中走路困难。
《不眠之夜》的剧情发生在5个不同的楼层,观剧时观众需要楼上楼下地跑。如果说跟着谁跑是凭借直觉或者智慧,那么是否跑得动,考量的则是体力。整个剧场中空调被调整到适宜的温度,建议观众尽量穿着轻便,尤其要挑一双适合爬楼梯和跑步的鞋子,才不至于因太热或是脚疼提前离场。
道具多,放原处
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浸入”感,场景道具自然得“以假乱真”。该剧360度无死角逼真场景和“件件皆可触摸、样样经得推敲”的道具就是一大亮点。现场,有不少“考据控”翻遍了每一层楼每个房间的各个角落,小到首饰盒里的羽毛、大到衣柜厨门都摸个遍。事实上,记者参与那场也确有观众探索到了未知新空间,在仿佛《纳尼亚传奇》的衣柜中寻到一条密道,通到另一个房间。
探索当然是“浸入式戏剧”观赏的乐趣之一,只是有些“侦探”在“搜证”时总忘记将道具物归原处,前一秒还在把玩桌上的小物件,偶遇一段剧情“路过”,就又跟着角色走开去了,然后随手把道具随手一放。虽说能被观众挪动的道具,一般不至于会影响剧情发展,但这难免破坏场景风格。记者就在顶楼医院场景中捡到过三楼老上海风情中梳妆柜里的麻将牌。
大沙发,不能睡
“您可以跟剧中人物一样,在酒吧里喝一杯,或是在沙发里坐一坐,听歌者演绎一段爵士。”这是作品的宣传语,观众也确实可以这样体验,但要明确的是体验都只是一时的,坐一坐沙发是为感受剧中氛围,不是为了让跑累的人打瞌睡的。
在试演现场,记者发现不少观众误解了道具的含义。沙发、床、桌子、椅子甚至秋千,都是剧情展开的需要用到的道具。由于全剧从演员到观众都是不开口的,演员的表演、剧情的推动都要借助肢体来展现,舞蹈段落就非常多、动作幅度就非常大,记者不止一次遇到因观众“霸占”了道具而让演员表演受阻。尤其是某些跳跃动作,眼看演员一个箭步要跳到对面沙发了,可沙发上的人儿还坐得稳如泰山,让人是急出一身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