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庞大的综合书店,面对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必须找到一个通吃的模式来锁住各种类型的读者。但小小的社区阅读空间则个性十足,处处都是经营者的烙印。北京晨报记者采访的三位阅读空间经营者,曾经做着完全不同的职业,甚至是与阅读毫不相干的工作,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阅读空间的经营理念。
阅读空间之甲骨文·悦读
当家人:贺超
亲子共乐 活动现场火爆
甲骨文·悦读的贺超一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书节目主持人,是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并且开创一档亲子的自媒体品牌节目《贺超叔叔讲故事》。经营甲骨文·悦读只是他的一个情怀,“我在这里不拿工资的,真的就是我对阅读的爱。但是这样也好,完全公益,就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地去经营这里。”
走进甲骨文·悦读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但在空间一进门的拐角处,有一个70平方米的儿童阅读空间。贺超说:“本来我想在这里给小朋友讲故事呢,但是发现没能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
“没有孩子,大人就不太愿意来。”每周末,这里都会免费播放电影,居民只要提前报名就可以参加观影。贺超说,在挑电影的时候也需要非常仔细,因为很多家长都希望带着孩子来,“他们就跟我反映,让我挑电影的时候,多挑点孩子能看的电影。所以我们现在播的都是《小兵张嘎》、《小鞋子》这样的,孩子们都非常爱看的。”
在开业近一年的时间里,甲骨文·悦读已经举办了150多场活动,“我发现现在孩子和大人同时能参与的活动特别热,”贺超告诉记者,“比如,请魔术师教小朋友变魔术,还有《最强大脑》里的水哥,当时热闹至极。一上午我们就卖出128本书,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的。”
阅读空间 选书最为关键
作为读书节目的主持人,贺超绝对称得上“读书破万卷”了,“我现在依旧保持着每周读四本书的量,因为我们有一档节目是四个5分钟,每周介绍四本书,每本书有5分钟的时间。”阅读空间,图书的质量绝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超强的阅读量让贺超在选书上得心应手。
因为甲骨文·悦读是在广安门内街道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上改造的,“曾经的老馆员说,原来的这里就像‘太平间’,几排书架摆在这里,书也非常陈旧。最早我们整理这些书的时候,居然发现有1983年的书。还有好多粗制滥造的穿越小说什么的。在重新布置的时候,我们就把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书都给拿下书架了。”“上级管理部门确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优厚的条件,我可以自己列书单,每年买1000册图书。”
在阅读空间里,记者发现,在图书馆藏书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类型的图书,可以轻松地找到名家文集,也可以找到当下流行的小说。而在图书销售区,记者看到了包括科普、散文等在内的各种新鲜好玩书籍,“我敢说,这里的书,我大部分都看过,都是我精挑细选的,近些年出版的好书。”
社会资源 引入图书馆里
作为媒体人,贺超所掌握的文化阅读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这些资源放在我手里,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拿到社区里,就非常受大家欢迎。”
贺超介绍,自从阅读空间开业以来,他们已经邀请了著名学者阎崇年、于丹等;著名作家虹影、周国平,最强大脑水哥、崔岱远等;表演艺术家朱琳、石维坚,著名主持人陈捷、弥亚牛等文化名流因此走进社区,推广阅读,分享阅读。
“这些腕儿一般都只参加区级以上的活动,很少下社区的,而且费用都是不低的。但是当我联系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都特别愿意来,而且都是公益性质的支持。”贺超说,“社区是除家庭以外最小的单位了,他们在这儿做活动是真的能把他们所讲的内容传递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在另外一方面,“社区居民见到这些腕儿也都很兴奋的,朱琳老师,这么大的腕儿,居民能这么近距离地接触、交流,他们特别开心。”
贺超说:“我们本身就依托着现有的社区图书馆,再把这些现有的社会资源都引入这些图书馆里,确实把这些资源就都盘活了。”
阅读空间之白云驿站
当家人:郝文杰
发挥余热
针对老人开展活动
白云驿站的郝文杰是一位稍有年纪的大姐,天生的亲和力,让很多老年读者都喜欢。郝文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经营白云驿站之前,她自己曾经开办过人力资源公司,“我们公司就是帮助那些年岁比较大的失业者,或者刚刚退休但是身体还足以继续工作的中老年人找到工作,再发挥余热。”
在开启白云驿站之后,郝文杰似乎也格外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在开白云驿站之前,我带着我的团队,在这附近,调研了好几个月,发现这附近有14万常住人口,有5万都是老人。因为这里是老社区,确实老人比较多,我们就针对他们开展一些活动。”
郝文杰介绍,在白云驿站开办的近两年时间里,举办了“书香换花香,绿意暖人心”、“书香种希望、绿色创家园”、“菜园进万家,书香育全家”等多种主题活动。因为白云驿站的主题是“绿色”和“科技”,这里的活动也都和植物、养生等有关。
“‘书香换花香,绿意暖人心’活动上,我们准备了500盆绿植,只要居民拿着家里的书,保证8成新,就能换走绿植,两本书换一个小盆绿植,四本书可以换一个中盆的绿植。‘菜园进万家,书香育全家’的活动里,我们请专家从书里找出100道健康养生的题,提前发给居民复习,然后活动现场竞赛,回答出问题的就可以获得绿植。”
立竿见影
老街坊分享读后感
在白云驿站附近的老社区中,有不少喜欢读书的文化人,也有并没有读书习惯的老居民。但是郝文杰告诉记者,读书对这些老街坊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郝文杰说:“我们这儿有个性格特别活跃的老大爷跟我说,‘我原来没事儿就去公园坐着和老街坊聊天、侃大山,都是家常里短,谁家又发生点什么糟心事儿,但是现在我都很少去了,而且到那也都是给大家讲讲书里看到的东西,老街坊也都挺爱听。’”“我们还有一个大姐和他老伴儿老吵架,两人在路上走道儿,谁走里面,谁走外面都能吵起来,但是有一天她说发现自从老伴儿到我们这儿读书之后,俩人很少吵架,两人在一块儿就聊聊书里讲的内容。”
在郝文杰看来,这些老居民确实需要这么一个地方,来消磨时光,“很多时候,他们需要这么一个环境,看完了书,还能和老伙伴分享一下他们对书里内容的理解。在读书之后,每个人其实都是有分享的欲望的,这一点是他们在家读书不太能实现的。”
阅读空间之正阳书局
当家人:崔勇
京味儿情怀 血液中自然流淌
正阳书局的掌柜崔勇是一位80后的北京人,用崔勇的话说,他家7代人生活在北京的大栅栏胡同里,而对北京文化的热忱可能早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根植在他的心里。
崔勇告诉记者,在开办正阳书局之前,他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做着和现在的书店完全不着边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大栅栏的老房子拆迁了。这件事儿似乎一下子激发起埋藏在他内心中多年的京味儿情怀。
“这件事儿对我的触动太大了。我们家7代人生活在这里,2007年突然间拆迁了,我小时所有的记忆都在这里。”崔勇说,从这之后,他就开始研究老北京文化,疯狂地买书。2009年辞掉工作的崔勇,在前门廊房二条开了这家小小的正阳书局。
2014年,正阳书局在位于西四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万松老人塔院内开了分号,让正阳书局又添上一份古色,也让这个文物级院落从杂乱无章的大杂院变成了一家书香十足的文化驿站。崔勇认为,老北京文化天生带着一种魅力,不仅仅是北京人,很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都会痴迷于北京文化。
北京文化 找到一处集散地
崔勇说,“来我这儿的,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纯粹的书迷、书痴,他们都是痴迷于北京文化的人,来这里查阅资料,书只是一个载体,他们来这里共同寻找着对北京文化的情愫。所以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周围的居民,而更多的是站在传播北京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办活动的。”
正阳书局的定位非常明确,在这里的书架上,你只能找到和北京有关的文献,但是也因此成为查阅北京历史文献最佳的书店。在书店中,大到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小到北京人的生活起居,古有老北京的发源,今有现代北京各个区县的规划,读者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很多读者都喜欢到这里买书,有些书即使在网上能找到,他们也愿意到我这里来,因为我这里的环境让他们觉得舒服。”
崔勇说,他们还会帮读者留意他们所需的文献资料,“这也是北京老藏书馆的传统。在过去修四库全书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图书馆,都是个人的藏书馆,官员下朝,就会直奔琉璃厂找书,店家也会帮他们留意他们需要的书。”崔勇说,在这里举办的活动也全部和北京文化相关,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主持人阿龙就是正阳书局的常客。
北京晨报记者 解辰巽
■记者观察
社区公益的
暖心与忧伤
30多年前开始的快速经济发展,让老北京人快速搬进了楼房,邻里之间的冷漠从一道道密不透风的防盗门开始了。如今这个现象似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这次的采访中,社区阅读空间的经营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热心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了志愿者服务,也让人感受到了社区里回归的一丝人情味儿。
在众多实体书店一片萎靡的状况下,这些社区书屋又是如何运营下去的呢?当然这离不开政府,免去了房租,解决了实体书店面临的最大资金问题。但这并不能让社区书屋的经营变得一帆风顺,人吃马喂、水电耗损,再加上举办各种活动的必需支出,都让社区书屋的经营多少有些捉襟见肘,雇佣的员工忙不过来时,社区志愿者便纷纷涌现出来了。
“我们的志愿者义务帮我们整理书,有活动时帮我们布置会场,”白云驿站的郝文杰说,“今年夏天,有一回我们刚做完图书换花卉的活动,换来的书就都堆在外面了,刚结束还没来得及整理搬到屋里,结果外面下雨了,雨下的还很急,说下就下起来了,我们就赶紧往屋里搬书,后来边上路过的居民就都过来帮我们搬书,没两三分钟就都搬进来了,书几乎都没湿。”
甲骨文·悦读的贺超说:“我们的社区志愿者特别热情,他们跟我说,‘只要你们不倒闭,不搬走,有什么活儿干不过来的,尽管说,我们都帮你干。’他们知道我捡轮胎做装饰,只要看见旧轮胎就给我送过来,不过多了也麻烦,现在都没地方放。”
读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这样一个社区的集体活动,重新召回了老街坊们之间的热情绝对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对于还算新生事物的社区阅读空间来说,经营问题依旧是目前经营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贺超告诉记者,在他的阅读空间里,因为经费有限,给雇员开的工资并不是非常高,“他们很多都是因为热爱读书才来的。但是当情怀使完了,他们也需要生活。” 正如郝文杰所说的,“公益活动该如何良性发展下去是接下来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