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养深厚,诗书画享誉当代中国,但他坚称这些都只是知识分子的必备素养,教书育人才是他的本职工作。由胡薇编剧、唐烨导演、宁文彤主演的话剧《启功》日前在京上演,塑造了一个大众或许不太熟悉的启功形象。
北京市剧协11日主办的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该剧通过启功的一生,展现出中国教育的“师承”传统和知识分子的宝贵气节,对当下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该剧的形式探索应予以加强。
教育主线:再现中国“师承”传统
启功(1912-2005)为雍正第九代孙,是当代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身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的编剧胡薇从启功一生中撷取了教师这一主人公最为珍视的身份结构故事。因感念启功曾祖,教育总长傅增湘把启功推荐给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陈垣本着爱才之心,破格把只有中学学历的启功引进辅仁大学教书。为报答师恩,启功晚年致力于筹集北师大的励耘奖学金。此外,启功一生不忘教自己画画的溥心畲、贾羲民、吴镜汀等诸位先生,这些老师不仅让启功有了饭碗,也让他以其师为榜样,教书育人。
国家话剧院戏剧评论人乔宗玉说,《启功》最不落窠臼的是,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剧,它剥离了常规写作中涉及的男女私情,而是以教育为中心,以传统家学、民国教育到当代教育体系为背景,展现启功的人生,也让人思考中国教育传统中“师承”的重要。
如今,在启功曾经工作过的北京师范大学南门内,仍矗立着一块黑色石碑,醒目地镌刻着启功书写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当老师。”曾聆听启功授课的梁燕如今已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她说话剧《启功》让她再次想起母校校训。同样毕业于北师大文学院的剧评人徐健说,剧中启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十分明显地关照了当下,说明师德、师承以及尊师重教的重要。
竹笋喻人:概括中国知识分子品格
剧中,启功对普通人求字基本有求必应,却唯独拒绝了在位高官。专家认为,这些情节深入刻画了启功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
和启功素有往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红说,启功外表是个慈祥、幽默、宽厚的老人,但他的性格是外圆内方。“不太了解的人觉得启先生是一个老好人,但他是很有原则的一个人。”
舞台上,当学生们问到启功为何选择教书这一职业时,启功谈到了“竹笋”精神——“泥中莫怪出头迟,历尽冰霜只自知”。
编剧胡薇说,她以“竹笋”成长为“高竹”来比喻启功历经黑暗与挣扎却能“坚”“净”自守的品格与人生,提炼出“竹笋精神”概括启功先生的人生轨迹——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破土而出,甘愿奉献。
但让诸多专家遗憾的是,由于资金问题,舞台上没能充分展现这个意象。
形式探索:歌队应丰富人物评价
剧的开场,舞台上出现的并不是一个启功的形象,而是扮演启功的演员形象。随着主演宁文彤穿上戏中服装,才完成了从演员到角色的转换。
这种间离效果成为该剧被称道的一个美学探索。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戏剧理论家林克欢认为,该剧通过这种异质内容的对比和变化,呈现出现代戏剧和后现代戏剧的思维本质。
该剧形式上的另一大特点是加入了源自古希腊戏剧的“歌队”,但不少专家认为其运用得不够充分。
林克欢说,作为古典悲剧的主要组成部分,歌队通常跟剧情是若即若离的,常站在今天创作者的角度来对舞台发生的事情进行叙述、评价、解释,其组成人员可以是一群少女、一群路人,但更多是一群老人,用他们的智慧来对舞台表现的人类生存图像进行评价,增加舞台场景的思想内涵。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高音指出,目前,剧中的歌队仅仅起到了转换角色、介绍和推动剧情的作用,较为单一。“歌队的解释应该是多元的,给观众留下的思考也应该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