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2月4日讯(记者 纪敬)12月4日,宁夏多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宁夏少数民族作家石舒清、金瓯、李进祥、马金莲、单永珍、曹海英、了一容、阿舍、马占祥的作品进行了研讨。宁夏的少数民族作家是中国作家队伍中一支生气蓬勃的生力军,他们扎根泥土,深耕细作,静水深流,艺术风格鲜明,精品力作迭出。
12月4日,宁夏多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行。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从《绿化树》到“三棵树”
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苏保伟表示,宁夏文联坚持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理念,不断创作精品,不断推出新人,从《绿化树》到“三棵树”形成了文学的绿荫,宁夏少数民族作家群和诗人群,以特有的文学特征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思索,呈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赋予少数民族文学乡土气、民族气,以及原生态的味道。这次研讨会是宁夏文学风貌的集体展示。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认为,宁夏作家的创作有着坚实的文化特征,是一群有文化理想的人,充满文化自信,都能从宁夏作家作品中找到印证。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不断交融,呈现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回族作家如石舒清、李进祥等,都具有独到的思想价值。
长篇小说是短板 智慧性不足
新时期以来的宁夏少数民族作家向中国文坛提供了什么新鲜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郎伟对宁夏少数民族文学现状进行了中肯的分析,一是提供了西部偏远地域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画卷,艰难困苦的生活故事,显示了中国故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表明了文学只能来源于大地和人民的生活。
还提供了西部少数民族,尤其是回族人民特殊的生存景观和精神世界。在文学创作中展现了回族人民命运的起伏跌宕,和渗透着宗教情怀的日常生活,及回族人民坚定的价值寻求。以一种高度审美化方式启发深思,另读者动容。比如石舒清的小说《黄昏》《父亲讲得故事》古老而动人,刻画了回族人民性格的坚韧和内敛。
宁夏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始终是充满正能量的表述,“生命就是庄严地生存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生命的高贵和精神的清洁构成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底色。作家在艺术上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继承文学传统,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化盐为水,再造新境”。
“在新的环境中如何打造作家队伍,80后作家队伍不成阵势。长篇小说是短板,智慧性还不够,新锐思想的发现和新奇的艺术呈现还相对短缺,这三个问题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郎伟特别指出了宁夏少数民族创作的几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