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戏本大全”揭清宫娱乐秘闻

2016-12-05 08:19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康熙批“西游戏本”甚是俗气

皇家剧本什么样?清廷最为时尚的娱乐节目又是哪出?作为世界最大的戏剧文库,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的全部南府升平署戏本终于大白天下,全套共450册的《故宫博物院藏南府升平署戏本》不仅全景式地将皇家戏本影印重现,一些带着清帝手谕的剧本还成为展现皇家的政治意图和皇帝喜好,研究清史的一手资料。

皇家剧本藏了万余册

故宫晒藏品家底时,戏曲剧本的藏量就已被公布。很难想象,皇家对于戏曲的钟爱如此之甚,仅戏曲剧本就有11498件册、6467部、3200余种。从版本看大部分都是抄写本,另有少量刻本。据介绍,此次推出的《故宫博物院藏南府升平署戏本》,是把清宫所藏全部戏本,先筛选出书品不佳不易影印出版的个别本子,且重复本不入,然后将所藏剧本档案全部出版。

数量如此之巨,可见戏曲在清廷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要知道,但凡能找到“名头”的节庆活动,宫里总要演上几出戏,赶上大日子甚至上演连台大戏。对应的戏本也是五花八门,套句现代话:“总有一款适合你。”当然这个“你”指的就是主子们了。

每出戏抄写7种版本

与民间和现在的剧本不同,清宫遗存的戏本,每出戏都会对应不同的“使用者”抄写设置7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披着黄绫外衣的“安殿本”绝对是各版本中制作最为精良也是书写最为工整的,这可是皇帝和皇后御览的定制版;而次精良的就是一部戏的总剧本——“总本”,它是给“总导演”使用的,所以里面不仅要有每个角色的扮相说明,出场次序,对白、唱词,甚至连动作都要一一标明,全剧排练时也都“按本子”来。其它的版本则按现在剧组里“演员”“配乐”“场记”“副导演”等专门设置。

有趣的是,这些以文字为主的手抄戏本里,字里行间或出现朱砂的断句标识,或出现音符节奏的标注,还有一些贴着小纸签的图解。专家说,清廷演戏有些戏角色太多,动作又复杂,为了追求演出效果还会进行场景变化,所以这些名为“排场”“串头”的戏本里就会用图样将角色路线、停留位置,然后相互配合组成的吉祥字样图形标注出来。

康熙为清廷引入戏曲

这些藏品被统称为“南府升平署戏本”,南府和升平署则展现了清代宫廷戏剧演出的两大时期。

据记载,故宫现藏最早的戏本是顺治年间教坊司遗留下来的,但真正为清廷引入戏曲的是康熙帝,而乾隆爷则让它们在宫里壮大。史料记载,“康熙朝设立南府”,《桃花扇》《长生殿》就是那时流行起来的,到了乾隆时期,内廷戏曲发展的高峰期,与戏有关的人最多达到1500人左右。

除了自己培训选择伶人,江南织造也会把名伶从江南水运进京,交到南府统一培训。这个引领时尚且看似轻松的“娱乐”部门当然不只是出剧本、培训“演员”这么简单,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执行帝王的旨意、体察帝王的爱好和心意,甚至要满足主子随传随演的高水平。

娱乐事业总是与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道光时期,宫中戏曲活动锐减,升平署的人员减到了100余人,直到1912年逊帝溥仪退位,这些戏剧文献管理都比较杂乱,但相对于记录的档案来讲,戏本还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节令戏就有200多出

皇上爱看什么戏?它们的故事又是怎么“编”出来的?这些答案在戏本里都能找到。皇上看的戏大多由官方编写,而京剧昆曲受到乾隆朝对戏曲演出巨大需求的影响成为宫廷的主流大戏。

这些由皇帝指定的“编剧们”从历朝演义和明代小说、民俗、神话、传说中找灵感。特别是连台大戏,大多根据元、明著名剧作家的杂剧和传奇改编,像《西游记》被改编成《升平宝筏》(图片有八戒成亲的戏本)、《三国志》改编成《鼎峙春秋》、《水浒》的戏名叫《忠义璇图》……这些大戏少则10出多能达到240多出以上。由于故事紧凑、改得通俗易懂,场面又花哨,所以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宫里主子们的认可。

不过再好看,皇帝也能挑出毛病。在专供皇上看的安殿本《升平宝筏》上就有着康熙爷的朱批(有图片,就是竖着的几行字),大意是说“西游记原有两三本,甚是俗气,曲子也不好,让南府改正,并限定在9月内搞定呈上来。”

还有一个问题,上万册、六千多出戏能演得过来吗?这个真心不用操心,因为“逢节必有大戏唱”。像一年之中按照元旦、上元、立春、重阳、冬至等定制的节令戏本就有200多种。

“娱乐”机构秘辛多多

别看南府升平署是“娱乐机构”,但各种文献一应俱全,这也侧证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辛”。根据《升平署档案》记载,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年,负责升平署的总管太监安福前往慈宁宫向“佛爷”道贺。此时慈宁宫的主子是东宫慈安,并非慈禧,直到两年后,才出现了“东佛爷”“西佛爷”的叫法,所以“老佛爷”可不是慈禧的专属称谓。

此外,戏本的传承也展示了京剧流行的轨迹。徽班进京最早是在乾隆爷大寿之时,但草根剧种因不够资格而滞留京城,虽然没在皇帝面前献成艺,却靠着强大的圈粉儿能力在皇城外站稳了脚跟。名气大起来后,爱戏的皇家也不再排斥它们,慢慢有了在皇帝座前露面的机会,并逐渐把昆曲挤到了边缘,捎带手把梆子也带进了宫,慢慢垄断了帝后的娱乐节目。

清末王朝衰微,升平署的规模一缩再缩,但出现了清廷戏典的第二高峰,其中最大的推手就是光绪帝和慈禧。这俩戏迷喜欢有看头的拿手戏,所以宫里应付节庆的例戏越来越不受待见,反而是民间那些艺人频繁被召进宫演出,谭鑫培、梅兰芳、余叔岩等大师都无不以此为荣。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王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