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千年前就“很宜居”

2016-11-25 11:05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城市副中心考古发现汉代古城

北京城遍地是宝,位于城市东南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有了考古大发现。11月24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2000余位考古精英利用7个月时间,对总面积为142个足球场大的区域展开考古勘探工作,这里不仅“藏”着万余件文物,分布着战国至清代的1092座古墓,考古人员还在潞城镇发现了一座名为“路县”的汉代城址。这样丰富的遗存与断代标识,不仅证明通州区早在“当年”就是宜居之所,更重要的是把通州的历史往前推进了千年。

147
腊肠犬造型陶器

看点

腊肠犬“身世”揭晓

从今年2月28日起,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总人员达2000余人共同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勘探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大小,以及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

本次考古工作共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并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此次出土的文物品类五花八门。”据文物研究所负责人介绍,这些发掘的墓葬以汉墓居多,造型各异,有些精细如陶灶、陶踏碓模型极具研究价值,此次一些动物造型也对研究北京东部地区汉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证据,“像腊肠犬造型的陶器现在看来也憨态可掬,或许在那个年代,就有这类犬种的出现。”

从昨天曝光的大批出土文物不难看出,副中心所在的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居之地。

146
古城内的道路遗迹

发现

古城四面城墙能闭合

今年7月至9月,文物部门进一步对发掘的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试掘探沟11条,并选择重点部位抽样进行考古勘探。

经过初步考古勘查,结合古城址的具体情况可将古城遗址分为城墙基址、城内遗存、护城河和城外遗存四部分。其中,四面城墙基址基本可以闭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内发现了一条南北向的明清时期的路面遗存和一条南北向的辽金时期的路面遗存;南城墙墙基外侧约11~13米处发现有护城河道遗存,河道走向与城墙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宽度约30~50米。

路县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它在北京作为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62座“儿童墓”出土

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在胡各庄村还发掘出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专家透露,这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

像发掘的“战国儿童瓮棺墓”就是其中的代表,“瓮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底部一般钻有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考古人员介绍,一般这种葬制随葬品较少。此前,北京瓮棺葬的发掘较为零散,这次是首次大规模发现。

规划

通州将建副中心博物馆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目前,通州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项目236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46处。其中包括大运河与通州近代教育建筑群等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以及其他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类遗存等。

2000年到2015年期间,市区文物部门共完成50余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工程,使三教庙、燃灯塔等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全面的保护,一批文物建筑修复后对社会开放。

未来,将进一步推进京东大运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文化项目,打造以“三庙一塔”为中心的“通州味”传统文化圈,打造通州、张家湾、漷县古城及汉城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建设以展示运河历史文化和举办高端文物展览、重大文化活动的副中心现代化博物馆和一批历史文化展览参观场所。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王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