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勇
游击战(Guerrilla)的字面意思是“小规模战争”,该词起源于1808~1814年抵抗拿破仑大军的西班牙非正规军,但其做法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部落到城邦,再到帝国时代,都有它的踪迹。游击战的基本特征所在,就是相对弱小的一方用一种“打了就跑”的战术,颠覆了人们对强者为王的认知。他们用“隐形军队”,发动游击战,在人手不足、装备简陋、后勤缺乏的条件下,为人类战争史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但是,除了那些知名的游击战代表人物和经典战例,游击战争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远?它是不是东方式的战术?它是如何以弱胜强的?它的作用有没有被高估或低估?它在新的时代增加了什么新的内容?它与恐怖分子的战术有什么关系?它对当下的国际交往、商业竞争有什么启示?它是否存在制胜的规律或者法则?等等。
马克斯·布特(Max Boot)的《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就是能够回答上述问题的第一本综合、全面地介绍游击战争的巨著。书中所有战例和人物都经过精心挑选并按时间顺序出场,试图通过描绘主要的发展趋势,从反游击战一方的新视角来揭示游击战争之谜,并效仿T.E.劳伦斯的《二十七条准则》总结出游击战争的十二条经验。布特是杰出的军事史学家和外交政策分析家,并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参与了美军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场军事行动,从游击队员对手的角度见证了游击战争的最新发展。可以说,他是以亲身经历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为读者写下了这本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全面阐述五千多年“非传统”军事冲突历史的著作,为人呈现出精彩的游击战争历史画卷,并让人在阅读时油然产生身临游击战战场的感觉。
在阅读《隐形军队》一书及思考关于游击战争的问题时,心中应该牢记以下五个要点:第一,低烈度冲突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同时它也在塑造这个世界。第二,政治组织和舆论宣传在低烈度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合法性和公众形象对游击战和反游击战双方都十分重要。第三,现代游击队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控制公众舆论的能力。第四,赢得外部援助是游击队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五,“争取人心”已经成为反游击战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尽管战争也许离我们很远,但 “低烈度冲突”“获得合法性”“控制公众舆论”“争取外部援助”以及“争取人心”的事例却时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国际交往和商业竞争方面这样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其能够产生的作用将绝不仅限于战争领域。
作者也将21世纪时游击战和恐怖主义可能带来的挑战融入其间,介绍了各种势力,如阿富汗圣战者、黎巴嫩真主党、本·拉登及“基地”组织以及“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让超级大国受挫的能力,以及扭转伊拉克战争形势戴维·彼得雷乌斯及其反游击战作战方案。这极大地呼应了近些年来备受世人关注的恐怖主义问题,特别是自“9·11”事件后美国掀起全球反恐战争以来,发生在世界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恶性恐怖袭击事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并一度在当事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中造成巨大恐慌。而随着中国商业、安全等方面国家利益的扩展,特别是更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威胁,如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行动(海盗恰恰是某种形式的海上游击队)以及打击“东突”恐怖分子(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采用了游击战术)。要应对这些挑战,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先去了解它、分析它,最终采取措施解决它。作为游击战争的娴熟实践者以及曾产生无数游击战理论大师的中国,应该是,也一定能够在这一领域做出更新、更重大的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