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明天》告诉明天

2016-11-15 08:0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让《明天》告诉明天

◎刘元玲

我们生存的地球,4%是美国人,96%是非美国人。作为96%中的一员,因工作的缘故,我名正言顺地“远程全程参与”美国这次史无前例的2016年总统大选。其中的跌宕起伏,想必所有对此耳闻目睹的人都会大呼过瘾。浮光掠影地阅读各种评论文章并参加各种会议之后,带着迷惑和激动的心情,如约而至天桥剧场,观看来自英国的戏剧《明天》。

透过爱丁堡前沿剧展打开的这扇窗,我欣赏过《喀布尔安魂曲》和《迷失》,这不仅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丰富,也看到了自己的丰富。

戏剧《明天》是一个让人安静的话题,很适合今晚的我。讲述一个名叫乔治的青年男人瞬间衰老的故事。乔治去医院看望即将分娩的妻子的时候,被一位老人拉扯,耽误了去医院的时间。然后到了医院里,乔治见到妻子但尚未看见孩子,忽然间,该剧就戏剧性地让他在刹那间变得衰老。

那是怎样的一种老呢?是一种皱纹不能再多、头发不能再少、老得不能再老的老。后面讲述了乔治在养老院的生活,他头脑不清,几乎每天都会穿上外套,拿一束鲜花,要去看望他的妻子。这时护士就会告诉他时间推迟了,是明天,不是今天。于是他乖乖坐下,吃饼干,发呆,看书。然后第二天继续重复这个对话。直到有一天,他发疯似的要离开这个养老院,他用汤匙挖地道,用假发当武器,用护士服当伪装,目的只为逃离这个地方。那个场景看得让人胆战心惊。你会禁不住想:他是被年老困住想要挣脱?还是被恐惧困住想要挣脱?还是被欲望困住想要挣脱?如果你住养老院,你怎么生活?

养老院中还有另外几位老年人,后来在互动环节发现他们实际上都是年轻的演员,但他们演的老人形象实在太逼真。我生活中有过很老的人,例如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姥爷,以及多年前我作为志愿者在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认识的老人。但是他们所有人,似乎都没有舞台上演员演出来的这般,有一种额外的可爱的味道。

对了,就是像极了《疯狂动物城》中那个慢悠悠的树懒,请想象一下树懒“闪电”抬头、说话、盖章的样子,再想象一下他们吃饭喝水走路的样子,就是演员们演出来的感觉。

衰老这个话题我思考得真不多,但是我对衰老后面的部分——死亡——思考得不算少。

大概在7岁以前的某个夜晚,我和我亲爱的姐姐在一个被窝蹬腿睡觉,不知为何就说到了死亡这个话题,我和姐姐当晚达成的共识就是:我们的父母都会死亡,我们自己也会死亡。怎么办?我们害怕。当晚我吓哭了,还不敢大声,因为知道这会招来呵斥。

这个强烈的印象至今栩栩如生,像我这么忘性极大的人,能把这个人生瞬间定格下来,30多年来一直伴我雕刻时光,一定有极其深刻的含义。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过求学的各个阶段,中间发生了很多有趣难忘的故事。例如,和初中同学聊起生死话题,有人给了这么一句堪称经典的论断:人生不过是阴间到阳间来度假的小鬼!

我还记得高中那个我曾经暗恋过的男孩,他在谈论生死的时候说:害怕一件事情只会加速它的到来。鉴于他当时对我而言的特殊性,吓得我立即强迫自己按下大脑思考的暂停键,原因你懂的。然而困惑还是不请自来,在多少个看似稀松平常的时刻和场合,它不慌不忙地走到我跟前,和我来个“问题面对面”,我无处可逃。

经历各种奇葩考试,终于有机会上大学。我想报的第一专业是哲学,不过转念一想老师们都说这玩意不好就业,我怕连累爹妈,就忍痛割爱了这个“贵族”专业,开始“曲线救国”选择了心理学。还记得每每大学放假回家,就被村口看果园的二哥问同一个问题:心理学是啥,是不是算命的?我强忍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骄傲耐心给他讲“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知情意行的规律的学问”。

心理学很了不起,但是没有解决生死问题。衰老的问题它有所涉及,但是理论更多,“实践”很少,此次被《明天》带进了这个语境,老了是什么样子?就是五米的路程,让他们竞赛,第一名的成绩是一分三十秒。那满脸的皱纹,似乎是被我家孩子狠狠揉过的纸团;那走路步伐的沉重拖沓,似乎是整个地球的引力都集中在了他们可怜的双脚。动作就是各种颤抖,外加上树懒般的缓慢,还有疾病的困扰,偶尔的歇斯底里。

衰老,有点可怕。

导演李国威说:不同年龄的观众,看这部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的确。对我而言,最强烈的感受来自两组对比。

一个是剧中孩子和老人的对比。前者有好多时间可以利用,好多人生故事可以展开,未知的因素很多,充满魅力魔力;后者走在人生边上,整个人生的画卷业已完成,静默寂寥,毫无悬念地等待即将到来的永远闭合,合起自己的人生画卷,带着它走向死亡。

问题是,孩子啊,你有那么多时间,你打算怎么过你的人生?老人啊,你已经走完了你的人生,请问你的人生故事精彩吗?价值和意义何在?

另一个是老人和看护他们的护工之间的对比。护工之间的对话,有一部分无聊到可笑的程度。后来,伴随老年人用手电筒照出的光射向台下观众,凸显出他们在黑暗中找寻的感觉,此时护工在黑暗中的对话也变得不一般了。谈起了各自的怕与爱,有人的梦想是做飞行员,有人害怕坐飞机,有人想象摩洛哥的沙滩……听起来,和生活周围的很多对话多么相似啊。

问题是,工作中的人啊,你和我,真的有梦想吗?如果有,你有勇气去尝试吗?老人们啊,无论你的梦想如何,你一只脚已踏入坟墓,回首过往,你是不是明白无憾呢?

诚如策展人水晶所言,“好的戏剧,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生的沙盘演练。”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带入情境中,然后在想象中展开一场人生的创意之旅。你看,入场前,我还为自己“远程全程参加”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而有点忙碌、活跃和激动。离场时,我已经完全不这么认为了。

肖邦死后心脏运回祖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心,要放在最珍贵的事情上。唯有如此,才能心安理得。如果找不到,就遵循前人的教导:饥渴慕义,切勿放弃。如果找到了,就安安稳稳放在那里。唯如此,当衰老死亡拥抱我们时,我们才可以如歌德写完他的《浮士德》后所说的:我已完成使命,现在可以静候死亡。也如刚刚去世的加拿大著名音乐诗人莱昂纳德·科恩在今年夏天所说的:总的来说,我做好死亡的准备了。

那样的人生,才好。

(作者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博士)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