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下了北洋十六年

2016-11-08 08:5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他拍下了北洋十六年

“华辰影像”秋拍将于11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预展。本次秋拍中,最打眼的藏品是美国摄影家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拍摄的4000多张民国时期北京老照片和1000多张底片。据悉,这批清末民初的北京老照片是收藏市场迄今最完整、艺术性最高的个人原版照片总汇。  

1929年8月,54岁的约翰·詹布鲁恩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登上前往美国的客轮“太洋丸”号。随身携带的铁皮箱子里,装着他在北京的所有影像记录,包括开设照相馆期间拍摄的所有底片、照相机、照片、幻灯片、明信片,以及出版的画册。詹布鲁恩1910年来到中国,要不是因为健康状况恶化,他是不会离开中国的。1929年8月2日的《南华早报》这样评价:“詹布鲁恩先生在京开设照相馆19年。他的作品蜚声海内外,他用镜头记录下这期间在北京发生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詹布鲁恩在北京东交民巷开设照相馆时,恰逢清末民初革故鼎新之时。他在北京活动的十几年,正好涵盖了整个北洋军阀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拍摄了一部北洋政府影像史。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为了避免南下,袁世凯手下军阀曹锟的部队在北京哗变,制造了著名的“北京兵变”。乱兵在崇文门、东华门、前门外等处劫掠的场面,都被詹布鲁恩拍摄下来。在他的镜头中,民房商铺被毁,平民惊恐围观,东单牌楼被烧得只剩下了半边。

袁世凯上任后,詹布鲁恩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了北洋政府内部。1912年,他拍摄了内阁成员举行会议的合影。同年10月10日,也就是武昌起义一周年之际,袁世凯在临时大总统府前的阅兵台举行了阅兵式。袁世凯检阅的部队,不仅有他一手打造的北洋新军,还包括前清遗留的拱卫军、禁卫军等卫戍部队11000余人。袁世凯在用这种方式,向南方表现自己对军队的掌控力。当他志得意满地检阅军队时,詹布鲁恩就站在检阅台对面,拍下了阅兵式的全过程。这也是袁世凯第一次出现在詹布鲁恩的镜头中。

此后,袁世凯经常出现在詹氏镜头中。袁氏上任后,在全国恢复祭孔。1914年9月28日早上6时半,身着礼服的袁世凯抵达孔庙。在他的带领下,文武百官三跪九叩,行祭孔大典。3个月后,他又以大总统的身份在天坛举行祭天典礼。袁世凯率领百官登上天坛台阶,然后按照燔柴、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与望燎的流程行礼。当时外交部曾找来许多外国摄影师拍照,但由于事先没有和警卫接洽好,均被挡在天坛门外。只有詹布鲁恩进入典礼现场,他所拍摄的照片,也就成为这场祭天大典唯一的影像。

1916年6月6日,仅仅过了83天皇帝瘾的袁世凯,在全国的声讨中离世。虽然袁世凯称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继任大总统黎元洪还是为他举行了国葬。出殡那天,灵柩从中南海新华门抬出,沿西长安街经长安右门往东,至天安门前折向南,上御路,穿过中华门、正阳门城楼、箭楼,转向西到达前门西车站,经由火车送往河南彰德袁世凯老家。詹布鲁恩一路跟随灵柩,拍下大量珍贵的照片。 

除了关注政坛大人物,詹布鲁恩也成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1919年五四运动,青年学生走上街头;1925年中共北方区委组织民众声援“五卅惨案”……众多历史瞬间,都被他的镜头记录下来。

2015年,詹布鲁恩一家离开中国86年后,当年他带走的那只铁皮箱子又回到了中国。尘封的底片袋被打开,这些照片记录的历史和时代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恍如身临其境。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车亮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