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落幕

2016-11-07 08:0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为期3天的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近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圆满落幕。这既是北京阅读季的总结提升盛会,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动员大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盛典期间,北京阅读季接连举办了5场高品质的“阅读+”系列对话,邀请30余位重量级嘉宾出席并发言。对话围绕全民阅读开展的生态环境、新形式和新主张、传播与深化、分众阅读推广以及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等五大热门话题展开探讨。

分众阅读与阅读推广的未来

盛典第一天,在央视著名主持人张越的主持下,首场“阅读+”系列对话之“全民阅读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未来之路”正式开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和国家一级演员及戏曲民俗研究者张卫东、京港地铁公共关系部总管及新闻发言人杨苓分别从专业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人群的阅读推广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北京阅读季实施领读者计划,致力于构建阅读推广人才的培育平台,提升阅读推广的专业服务水平、推动分众人群的精细化阅读也是未来北京阅读季的一大着力点。如何针对不同群体的读者特点有效推动基层阅读是首场对话的重要议题。对此,张颐武以“大学生阅读的宽度与深度”为题展开演讲。他指出,大部分学生所读的书主要是未来人生技能所需要的东西,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书读得较少,这种社会现象的解决之道是多读有深度和广度的经典,然后通过经典的积累去追求新知,更重要的是把传统的阅读和互联网社交联结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联结起来,转变阅读推广思路。

陈晖教授的演讲则紧紧围绕分众阅读的方向,把儿童阅读划分为家庭、社区、学校3个空间,她对这3个空间的不同性质、不同方式、不同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服务和设计,以达到唤起儿童阅读的内在欲望的目的。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张卫东从1989年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一直推崇传统文化。他指出古人读书是非常庄重、肃穆的事情,绝不是为了知道点消息去读,并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古人读书的方式、程序和态度。杨苓和大家分享了在地铁公共空间的阅读推广案例,她说今后将进一步把地铁打造成民众阅读平台,如9月27日从4号线开出的首列书香地铁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全民阅读:从好书和好作者开始

以“全民阅读:从好书和好作者开始”为题的第二场“阅读+”对话由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及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掌阅科技公司创始人张凌云、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青豆书坊创始人王媛主讲。他们就各自所从事的领域,以“好书与好作者”为主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分享。

推广全民阅读就是为了让社会形成善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受益,阅读推广首先从发现好书和好作者开始。北京阅读季经过5年努力,搭建了由数百家出版社和文化机构参与的全民阅读资源平台,是北京全民阅读推广的活力之源。在阅读推广中,出版机构对发现和推广好书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在“阅读+”系列对话现场,曲仲以北京出版集团旗下品牌大家小书和十月文学院、十月文学月活动为例,介绍了北京出版集团打造经典、重塑十月文学品牌的做法。洪勇刚以今年4月23日中信举办的《你,定义未来》“大集”首秀为案例,探讨如何利用热点事件推动百姓阅读,该场活动创下了线下2700人、线上13.5万会员付费观看共读一本书的盛况。张凌云分享了他在互联网方面的全民阅读推广经验和心得,指出现今IP孵化的核心还是有好内容。王媛通过分享围绕一本好书做长达10年的推广活动为例,探讨图书立体化推广催生高品质阅读服务模式的话题。

“有益、有趣、有人读”的全民阅读传播探讨

100多家媒体、60余家网站为北京阅读季提供了强有力的全民阅读媒体平台。2016年,媒体平台更深入参与到北京阅读季系列活动中,不仅有效推动全民阅读理念传播,更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创新者。京华时报副总编辑苏宁、人民日报微博负责人徐丹、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及天使投资人纪中展、“有书共读”创始人雷文涛、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室主任吴晓凌、北海幼儿园副书记王鑫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第三场“阅读+”对话。

徐丹就传统媒体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如何年轻化、网络化和接地气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探讨了在碎片化、轻阅读、浅阅读流行的时代,利用年轻人愿意尝试的社交媒体来推广阅读,让全民阅读活动更加接地气、网络化。纪中展和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走上阅读推广之路的经历,他呼吁大家要把时间多用于亲自阅读而不是听取有声读物上。雷文涛认为阅读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优秀的人、向上的社会应该有的状态。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他认为自己创建的“有声共读”构建出一个循环压力反馈及激励系统,可以让用户克服惰性,把阅读行动计划坚持下去。

来自北海幼儿园的王鑫则向大家介绍了他在做儿童阅读推广中的心得,就如何通过阅读有趣的书培养儿童终身阅读习惯的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新华社摄影部吴晓凌指出,阅读不是僵硬的只和文字相关的概念,更应该在文字之外来看待阅读,尤其在媒介融合的当代,阅读并不只是关于精英的、古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和绘画、艺术、美的定义一样,阅读的定义也是在不断改变,不断地拓宽无限可能性。

公共阅读空间在全民阅读语境下的多种可能

第四场“阅读+”系列对话邀请到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馆长肖佐刚、字里行间书店总经理陈绍敏、单向空间书店创始人张帆、第二书房创始人李岩、童立方投资人杨文轩,嘉宾们从各自角度探讨了公共阅读空间在全民阅读语境下的多种可能。公共空间作为文化传播的平台,在全民阅读推广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北京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特色阅读空间开启了“书店+图书馆+餐饮+文创+托管教育”等多种复合模式,在商业和公益道路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公共空间如何利用空间优势进行阅读推广服务是此次对话的着眼点。

肖佐刚就话题“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阅读空间”展开精彩演讲,他介绍说在北京有24家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目前这些公共图书馆的总空间面积已增长到26万平方米,文献总量达到2400万册。他还以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公共阅读空间在推广全民阅读时的举措。陈绍敏则通过字里行间的精品借阅制度和以作家冠名书屋的创意经营,探讨如何通过书店实体环境的桥梁作用来更好地与读者沟通。张帆介绍了将单向空间设计为沙龙的原因和收到的实际效果,认为这有效推动了复合型阅读空间与新锐生活方式的发展。李岩在演讲中表示,从以“书”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是阅读空间的真正魅力。童立方创始人杨文轩更多从投资和产业角度出发,阐释了阅读行业和儿童阅读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城市公共管理中的阅读践行与力量

最后一场“阅读+”对话之“首都阅读之光:城市公共管理中的阅读实践与力量”可以说也是最盛大的一场,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的主持下,西城、丰台、石景山、房山、大兴、密云、延庆、昌平、顺义等区的文化委负责人济济一堂,讲述了他们探索全民阅读的新做法、新模式和新思考。

北京16区是北京阅读季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支撑平台。同时作为政府和公共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平台也是撬动全民阅读资源的杠杆,在推动民间组织、活跃基层文化中起到了畅通渠道、激发智慧的带头作用。随着全民阅读推广力度的加大,政府职能也在悄然发生转变。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就表示,要让包括阅读推广在内的文化服务真正成为全民共识而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唱“独角戏”,那么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好服务员,具体而言就是搭建平台、配置资源,通过定目标、抓方向、严考核来引进社会力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改变过去政府包办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足的问题,更好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

点评嘉宾聂震宁总结称,北京阅读季6年来形成的全民阅读推广模式,正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宣传部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以及各个区委、区政府、区文委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希望今后北京阅读季将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管理课题来研究,使全民阅读成为常态,推动全民阅读成为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作者:崔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