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走出去, 需要出版人,文化人,要象当年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一样,到山西很穷的地方,广西西宁非常边远的山城去传教,在那里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好事。”在谈到公共阅读时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这样说道。上周,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在随后的三天里,“阅读+”系列总共进行了5场精彩的专家对话,探讨了从当下百姓阅读的现状,到阅读推广的未来,再到阅读空间的打造等一系列话题,高潮迭起,引人深思。
对话
壹 分众阅读与阅读推广的未来
时间:2016年10月26日下午
主题:提升阅读推广的专业服务水平,推动分众人群的精细化阅读,是未来北京阅读季的一大着力点。如何针对不同群体的读者和群体特点,有效推动基层阅读和有效阅读,则是本次对谈的重要议题。
对话嘉宾: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题目:《大学生阅读的宽度与深度》
精彩观点:现在我们都对阅读生活有很大的焦虑,都觉得阅读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小孩、青少年都阅读得不够。但他们觉得自己读的太多,读的很多,却并不是他们想读的东西,所读的书主要是未来人生技能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英语不读就没法考雅思,没法考托福。
大家读的东西和我们所期望读的东西并不一样,这里面大家焦虑的有两个问题。一个焦虑是经典的阅读。现在看我们的阅读生活,直接接触所谓文化的原点的能力越来越衰退,因为我们有大量的,随时可以百度的知识。第二个焦虑是我们的出版物包括纸面、网络的出版物,增长的速度极快,宽度极宽,我们不知道当下出的这些书都是什么,也不知道哪个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的精神所需要的,我们的心灵所需要的。
现在确实需要读两头,一个是重新接触我们的时代,大家所看到的经典,别人帮你选择的书,你会读出深度,从这些宽广里面激发经典。第二,更好地推荐当下之书,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书有什么可以读的。
对话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
题目:《儿童家庭社区学校阅读的分别支持与设计》
精彩观点:目前核心的儿童阅读是这三个系统在运作和支持:家庭的,它是亲子阅读;社区,其实是孩子们的同伴阅读,当然它也连接着学校、家庭,包括社会;学校,更多的是班级阅读,基于课程的,课内外的阅读。从阅读的状态来看,家庭还是比较多地重视儿童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培养、阅读的自主性,自由的状态,他们指向趣味性阅读。社区的阅读介于两者之间,分别指向了欣赏性和学习性,学校就更多地指向了学习性。
如果我们最终能够让家庭的阅读、社区的阅读、学校的阅读不仅联结,而且更多地在专业性、针对性、应用性方面达成知识,很好地循环状态的话,我们对他们的阅读促进和支持的效果就会更为凸显。
对话嘉宾:戏曲民俗研究者张卫东
题目:《传统文化阅读与吟诵的推广》
精彩观点:何为阅读?阅是看,读是出声,我们现在总说阅读,我们看到过哪一个同学看完了出声呢?只有出了声的字才能打动你的心。
古人读书是先要把书包起来,因为是竹简,因此留下一个名词叫包书。包书有规矩,打开书以后有一个规矩,读书的时候,要敬书,眼睛、手、心放在这儿,潜台词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我身体,把我送到学堂来读书,我的老师教会我认字,通过认字以后,我可以到书山中找第二位老师,就是书。
读怎么读呢?抬手,兰花指,用食指指着字,用手指点这个字入到你的心里头,经过声音念出来,能够达到声音和字的本意形成一个立体的,让纸上的文字站起来。
对话嘉宾:京港地铁公共关系部总管兼新闻发言人杨苓
题目:《书香地铁》
精彩观点:地铁为什么可以作为阅读推广的平台呢?地铁4号线平均每人每次18分钟,平均每个人积累180个小时。地铁4号线、14号线、大兴线乘坐的乘客年龄阶段是20到40岁之中。年轻人是对未来的追求,未来的渴望更为强烈的人群。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阅读不仅让我们享受美好,也常常让我们离梦想更近一步。
我们希望大家对地铁的印象除了拥挤、快捷之外,也能有一种触动,一种愉悦。
对话
贰 全民阅读:从好书和好作者开始
时间:2016年10月27日上午
主题:阅读推广首先从发现好书和好作者开始。越来越多出版机构转变为复合型、高品质的阅读推广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对话嘉宾: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
题目:《大家小书,再造十月》
精彩观点:我们作为出版人,使命就是发现好作家、出版好作品。京版集团推出大家小书推广工程。大家小书是一套丛书,从2002年开始出版到今年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到今天为止已经出版了120多个品种,涉及当代学术界,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80多位泰斗级人物,他们把毕生的所学所思深入浅出地奉献给广大读者,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小书篇幅虽然小但含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人文价值。
另一方面,今年京版集团的十月文学院开院并启动十月文学月活动。从四年前开始,我就开始考虑如何整合集团文学品牌资源、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进行立体开发,通过文学院的实体为作家服务、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服务,对接文学和艺术的资源互通。
对话嘉宾: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
题目:《利用社会热点事件推进全民阅读》
精彩观点:中信出版集团配合北京阅读季在4月23日当天晚上举办了一场阅读现场秀“你定义未来——知识大集首秀”。这种活动以前也没有尝试过,中信今年也是一种探索。我们邀请了《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70后的历史学教授尤瓦尔·赫拉利就他的作品《人类简史》做了一场阅读现场秀。当时北展中心现场是2700人,而通过优酷土豆在线付费成为会员现场观看的是13.5万人。
这种活动做完以后,我们的一个感触是,实际上阅读的热点无处不在。阅读的热点是一个变迁的过程,过去中国的阅读热点还停留在中国的层面,而现在中国的阅读跟世界是非常接轨的,世界的热点也成为中国阅读的热点。第三,中国的热点将成为世界阅读的热点。
对话嘉宾: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
题目:《全民阅读,如何促进出版转型和升级》
精彩观点:北大出版社在阅读推广上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一个主题:阅读经典、收获正能量。我们从2013年4月23日开始就确定了这个主题并一直在开展。阅读经典,收获正能量,这是我们阅读的主题。两个支点:精品、品牌。三方配合:书店、学校、图书馆,读者和作者。没有这样的配合,活动也开展不起来。另外,阅读推广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展开。
回到最终的题目,全民阅读推动出版转型升级包括五个方面:
一、销售渠道转型升级;构建合适的渠道使读者便利地买到书。
二、传播渠道转型升级,新媒体的广泛深入使用和掌握功效。
三、出版产品向打造精品转变,内容、装帧设计和制作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互联网+时代,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突出,为读者营造更好的阅读体验。
五、达到减品增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
对话
叁 有用,有益,有趣,有人读
——全民阅读传播探讨
时间:2016年10月27日下午
主题:100多家媒体、60余家网站为北京阅读季提供了强有力的全民阅读媒体平台。2016年,媒体平台更深入地参与到北京阅读季的系列活动中,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创新者。
对话嘉宾:人民日报微博负责人徐丹
精彩观点:在社交媒体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用户的心,尤其是年轻用户。今年4月23日世界阅读日,推出了在网上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23页第4行”。你正在读哪本书,就随机翻到这本书的第23页第4行拍下来分享到微博,@两个好友,再让他推荐他想读的书,如此循环推广下去。
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怎么样能让大家回归纸质阅读呢? “十一”的时候,我们就做了一场直播,在国庆长假的随机一天我们到国家图书馆,现场直播一下究竟是哪些人在假期还到图书馆阅读,他的阅读状况是什么样。我们想通过互联网不断提醒年轻人,当你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种非常珍贵的生活方式来自我提升,那就是阅读。
对话嘉宾:“有书共读”创始人雷文涛
题目:《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
精彩观点:在当今中国,我们说现在爱读书的人存量确实很少,重度阅读者可能5%都不到。还有很大一批人他有阅读能力并且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但是没有阅读的行动,这是中国的一个特别显著的情况。
我们发起“每周共读一本书”行动计划,倡导每天早起阅读半小时,晚上睡前阅读半小时,每周一篇读书笔记,一周读完一本书,克服早期的阅读障碍,养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经历了阅读几本书,我们很多书友就开始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我们统计结果显示有30%的用户会一直读下去。
对话嘉宾: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室主任、清华大学外聘教授吴晓凌
题目:《新时代下各类元素与阅读的融合与阅读概念的变迁》
精彩观点:现在媒体融合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以前单纯文字的深度和精英化经典的系统性阅读了。它有两个不好的结果:第一个结果,如果是碎片阅读形成不了体系,这是阅读者最要命的一个事情。第二个不好的情况,是阅读以前是一个仪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飞速变化,但缺少了仪式感。
对话
肆 不是在阅读,就是去阅读的路上
——公共空间在全民阅读语境下的多种可能
时间:2016年10月28日上午
主题:公共空间在全民阅读推广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特色阅读空间开启了书店+图书馆+餐饮+文创+托管教育等多种复合模式。公共空间如何与政府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如何有效利用空间优势?如何开发更多形式让全民阅读深入百姓生活?
对话嘉宾:北京字里行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绍敏
精彩观点:书店如何为公共阅读提供服务?字里行间有一个动作——会员借阅制,除了购买图书,我们的会员可以借书,金卡会员一年能借400多册图书。
传统书店书架多,没有太多阅读空间,字里行间一开始就留出很大面积,打造舒适的阅读空间。我觉得书店在如何打造阅读空间上,可以有很大的服务提升,让读者感觉更加的舒适和美好。
今年7月15日,字里行间挂牌了“刘心武书屋”。在作家冠名书屋,除了作家自身作品的展示,包含他的手稿展示之外,也会推荐他所认可的作家和作品。
对话嘉宾: 单向空间和微在创始人张帆
精彩观点:单向空间的前身是单向街,是十年前在圆明园内创办的一个小书屋,那个书店很小,但是有个140平方米的院子,春天和秋天坐在院子看书是非常完美的享受。只要坐在院子里,你都会很快进入一种很安静,能够投入阅读的氛围。
我们最近尝试的项目,叫“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通过视频寻找我们所推广的优势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深层勾连在哪里?现在为止一共做了将近60期节目,我们请到的嘉宾,比如说李银河、苗炜等,也有不同领域的人物代表,除了作家、艺术家还有很多普通人,比如公司保洁员看的一本书《80后该怎么办》。“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相应的思想、知识和生活方式的重组,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Peter Drucker)”。单向街算是做书店出身,但是我们一直在非常密切地关注新的技术发展。10年前我们可能用一个漂亮的院子打动一个读者,今天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打动他?法国火车站2015年做了故事发放机,是免费的。上面的“135”是指1分钟、3分钟和5分钟。法国的年轻人在生活当中阅读率非常高,在地铁、火车上大家都在看书。有些人在没有带书情况下怎么看?所以设计了这个东西,把它放在车站,你等车的时候,可能只有1分钟时间,你就按1,出来的是在1分钟时间内可以看的小故事。
伍 首都阅读之光:城市公共管理中的阅读践行与力量
时间:2016年10月28日下午
主题:由 29 家成员单位和 16 区构成的北京阅读推广支撑平台,为北京阅读季各项活动的推广和深化起到了支撑和杠杆作用。本次对话将邀请富有特色的基层阅读推广品牌,分享他们的创新经验和深耕之道。
西城区
主讲人:孙劲松
区域亮点:西城区第一个实践的公共阅读空间是我们的万松老人塔下的“砖读空间”。砖塔胡同是有文献记载的,砖塔胡同是至今始终没变的胡同之一,所以砖塔胡同有人号称是北京的胡同之根,在这个胡同里头鲁迅住过十个月,张恨水现在也在这儿。这个空间专门阅读北京,北京人写的,写北京,慢慢扩展在北京写,写北京,以展现北京历史文化为特色的空间。
通州区
主讲人:马俊艳
区域亮点:阅读进农村活动针对村级百姓,全方位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建设书香新农民,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进入千家万户的活动。我们漷县镇开展的活动在全区掀起了热潮,确定每年八月为读书月。
石景山区
主讲人:王红
区域亮点:石景山是由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两家图书馆为依托,开展全民阅读的活动,主要也是围绕红色精英、绿色发展、金色梦想主题,特别2016年结合建党和长征开展多样活动。
北京晨报记者 解辰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