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音乐会舞台同日献上两个马勒交响曲的情况似乎还是头一次出现。捷杰耶夫与马琳斯基交响乐团的马勒“第五”刚刚结束四个小时,香港管弦乐团便以马勒“第一”为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简称BMF)画上句号。
这已是“港乐”自1997年以来第七次来京,第三度登上BMF舞台,在捷克爱乐、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德累斯顿爱乐等国际顶尖乐队频繁到访的今天,香港管弦乐团与他们在同一周相继出现,这支在亚洲地区颇具实力的乐队想要获得观众青睐并不容易。
然而港乐也不缺少筹码,他们最大的资本恐怕便是荷兰指挥大师梵志登。这位当今乐坛薪酬最高的指挥家过去一年可谓喜讯连连,不仅喜获《音乐美国》评选的全美最佳指挥家称号,还击败了众多强敌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新任音乐总监,昔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乐队首席,如今成为国际指挥界炙手可热的翘楚。而他三年前接手港乐后,立刻为这支乐团打下了个人的烙印。
这在当晚的马勒“巨人”交响曲就可见一斑,鲜明的斧凿痕迹,以及对乐团强有力的控制,让梵志登成为绝对的主角。就像他的艺术领路人伯恩斯坦一样,梵志登精心雕琢着马勒乐谱中的微妙的音乐瞬间,撩拨情绪起伏和节拍延宕,但同时他对于作品音响格局的分明梳理,也体现出当代指挥家的主流偏好。
他的第一乐章没有显现出太多的朦胧色彩,音响清晰,并伴随着平衡而流畅的音乐运作。第二乐章则十分匀称,实现了连德勒舞曲与华尔兹的相互转换,而真正耐人寻味的时刻出现在第三乐章,梵志登开始强化玄妙的音乐氛围,加重管乐的表情,香港管弦乐团则显现出了颇为可观的融合度,弦乐与木管彼此烘托,让作曲家早期作品中浓郁的犹太气息呼之欲出。
梵志登以独特的结构意识对待终曲乐章,以鲜明的力度和速度对比构建两条主题线索,并在再现部中对第二主题群给予了更加感人的刻画,在马勒交响曲演绎日趋稀松平常的今天,梵志登的马勒可谓用心良苦。
上半场的曲目相对较轻,林丰的《蕴》有着典型的当代作品特点,节奏复杂、音响犀利,港乐较高的素质帮助他们灵敏地捕捉到作曲家意图。随后,杨天娲与乐队合作莫扎特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在乐团雍容的伴奏下,她在莫扎特有限的风格范围内寻求着个性的释放。她密集的揉弦,以及强劲有力的顿弓都像是在处理一部浪漫派作品。
之前梵志登接手纽约爱乐时曾有笑言,他或许是乐团历史上除了马勒之外身材最矮的音乐总监,然而这位晚成的指挥家却厚积薄发,在上个周六用他站在马勒“巨人”的肩膀上来彰显了自己的艺术高度,并在未来不断地证明这一点。但至少北京观众很快就会再次欣赏到他的表现,明年秋天他将与港乐再度赴京,出现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音乐节联合制作的瓦格纳《女武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