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好莱坞电影《但丁密码》和国产片《驴得水》同时上映。两部电影一个是根据丹·布朗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悬疑大片,一个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内涵喜剧。上映之后,《但丁密码》比《驴得水》多赚了一些票房,但似乎在话题热度上略逊一筹。市场表现与话题热度出现了这样的反差,问题出在哪里呢?
《但丁密码》
还敢这样胡闹腾 真该有人管管了
姜子谦
评分:★★★
前段日子,某游客在景区四处刻画“到此一游”,被责令逐处清洗。这件事反映出,社会对不文明旅游现象越发抵制。所以无论在哪儿旅游,爱护文物及公共财产人人有责,就算打着拯救世界的名号也不可以恣意破坏。
距离《达芬奇密码》已过去十年,《但丁密码》延续着导演朗·霍华德与男主汤姆·汉克斯这对组合,依然是一套看似玄妙的密码支撑着事件发展,让汉克斯扮演的兰登教授走南闯北拯救世界。但或许是经过了十年,故事套路显得越发不走心了。
其实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密码狂人觉得地球人太多,然后研发出一种让地球会少一半人口的病毒。但相比制造病毒,此君显然更热衷设置密码。虽然病毒制造出来,但一点不着急投放,而是设置出一套远比病毒更有看头的密码,然后静静等人去引爆。
也是这组密码的出现,才使得主人公兰登被迫卷入事件。当然兰登也十分乐在其中,怕大家玩得不尽兴,故事一开始就整失忆。接下来一众人开始围着以但丁为主题的密码周游列国。此时影片才进入正题,一帮人每每来到一个博物馆,都得进行一番大肆破坏。在维琪奥王宫顶画随随便便弄个窟窿,已经让人心痛不已。全片高潮是偷取但丁死亡面具,兰登几乎无障碍地从玻璃罩里取出这件展品,然后揣兜里带走。
这里的安保人员真是白领工资,展品被拿走当天,连警都不报。第二天兰登回安保室和这些人一起看监控,当画面里播放兰登拿走展品的过程时,安保人员立刻愤怒地表达了不满,但居然还是让兰登走了。不得不佩服国外旅游机构对不文明旅游这事,可以包容得如此匪夷所思。
当然,经过这么一闹,圣乔瓦尼洗礼池随便进就不叫事了。最后的土耳其水上音乐会,生化病毒泡在水里好几天没人问津,女主西恩娜怀揣N多炸药进门没人管。这里的安检和日常清洁在做什么,或许才是最大的密码。之后一阵乱炸,然后敌我双方大决斗,好好的音乐会搅黄了不说,那病毒到底是啥也没有人知道。
最后,这场看似惊险,但其实处处都透着莫名其妙的冒险,就这么轰轰烈烈地结束了。所以,《但丁密码》似乎从另一个层面展现出,如果在安保方面节省成本,就算再有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景点,都有高阶层人群逃票和破坏活动。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决抵制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驴得水》
有争议是好事情 它照见社会人心
王菲
评分:★★★★
电影《驴得水》上映以来,成了舆论争议的“靶心”。《驴得水》的“出身”不错,它是开心麻花出品的第二部电影,去年麻花出品的首部电影《夏洛特烦恼》热度未消,《驴得水》跟随在其后,也算是占了些天时地利人和。
让《驴得水》成为舆论焦点的主要原因,则是其影片内容和影片质量。可以说,电影《驴得水》如今面临的舆论环境,和昔日话剧《驴得水》首演时如出一辙。爱它的,说它是个出色的寓言:以民国之事,道尽时下之种种弊端;以话剧之形,为电影增光添彩。不爱的,则斥其内容思想皆俗气,靠小品式段子撑场,话剧电影都属庸作。
文艺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驴得水》打分定性并无太多意义。不过,近年来像《驴得水》这样能引起争论的舞台作品确是少见,能如电影《驴得水》一般令观众从影片质量一路争论到各种社会现实的影片也并不多。
一部《驴得水》,映照出当下最具典型性的两种社会心态。
《驴得水》这部作品很难用观众的阶层进行划分,至少在笔者几年来的观察和访问中,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分散在社会各阶层,学生和普通白领抑或是媒体、大学教授,都对其喜爱有加;同样,《驴得水》的批评者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当中。
《驴得水》得人心,因其对影片中的社会弊病和国人人性之批判犀利透彻,这种批判可以直接拿来点评当下社会的一些人和事。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正让中国人迈入一个“自我批评”异常兴盛的时代,人们不怕揭丑,而怕粉饰太平,而且揭得越丑越容易出位。
与这种社会心理相对的,是对揭丑的越来越强烈的抵触情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无限度的自我矮化开始引起人们的反感,相比于过度的自我批判,很多人更希望社会进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之中。而《驴得水》,顺应了一批人的心声,又惹恼了对社会持不同观点的另一批人。
这是一部话剧、一部电影引起的极为有趣的社会现象。这是《驴得水》的功劳,透过它,我们可以瞧见最真实的社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