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摄影周千余张作品构建光影迷宫

2016-10-20 08:49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国际摄影周亮相中华世纪坛 千余张作品诠释光影的力量

即日起至10月23日,2016北京国际摄影周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共呈现来自中外100多位知名摄影师的1000余张摄影作品,此外,观众可以通过24场系列讲座及学术讨论追寻摄影176年的发展历程。摄影周组委会办公室成员、歌华文化董事长黄春雷告诉记者,本届摄影节打造“节中节”概念,“利用平台优势,将国内外重要摄影节汇聚进来”。在北京摄影周上,来者不仅可以一次性感受到国内外重要摄影节的整体气质,“我们还通过置换展示平台,把咱们自己的作品带出国门”,黄春雷说。

□关键词·规模

1000多张作品构建光影迷宫

“像个迷宫,走进去就感觉掉进光影的世界了。”近日,在中华世纪坛前搭建的巨型展厅门口,一位摄影爱好者向记者如此感慨。

“可不是吗?1000多张作品一齐展出,我进去了以后,都觉得迷路了。”黄春雷说。他告诉记者,这次摄影周共呈现18个展览,其中,国际展单元包括“欧洲之惑·走近四位摄影大师,浅谈当代欧洲摄影”“记录·重构”“第十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巴西历史印记和巴西三部曲影像展”“年度旅行摄影师获奖作品回顾展”等七个展览,10余个国家、100多位摄影师的作品参加展览。

在摄影周开幕后,黄春雷前前后后转了4遍,“第一遍完全找不到展览与展览、作品与作品内在的逻辑,看到第四遍的时候,我就能给朋友们当导游了”。他建议走进展区的来者细细看,“多看两遍,这样才会有自己的心得”。不过,因为数量庞大,“如果认真看的话,起码得4个小时吧”。

□关键词·主题

“在场”强调现场性和主体性

自2013年创办以来,北京国际摄影周已走到第四季。本届摄影周以“在场”为主题,“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便在框架下组织作品”,黄春雷告诉记者,整个活动准备了一年时间,“从上一届结束,我们便着手了”。

之所以选择“在场”这个词,摄影周艺术总监、知名摄影师李树峰表示,这一主题强调的是摄影的现场性和拍摄者的主体性,“摄影从生活中提炼照片,从照片中提炼影像,从影像中提炼艺术作品。是谁在提炼?不是机器,是相机背后的人,从照片到影像,需要摄影者的摄影自觉,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意识到所拍的内容,还要体悟到影像带来的触动”。

李树峰觉得,摄影师是一名观看者和见证者,“他们站立在事发原点的影像背后,站立在自然界深处的影像背后,站立在社会生活影像的背后,站立在人类心灵的影像背后”。在他看来,每一幅影像都有一个见证人,“我们强调摄影者的在场,是因为只有主体在场,影像才有了见证的可能;只有摄影者有了在场的意识,才能体现主体性,从而表达观点”。

□关键词·特点

双效合一主打“节中节”

相比往届而言,本届摄影周进一步加强专题摄影展推介平台的建设,“对于参展方来说,这是一个服务性的项目,也是我们发展的主要方向”,黄春雷说。

据他介绍,推介平台的建设是从去年着手进行的,今年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征集面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在黄春雷看来,北京摄影周的发展不单单是展示的平台,还要与博览会结合起来,探索了两年,今年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效益,“我们会坚持把这一点做透,形成一个展示、推荐、交流、交易的平台,实现‘双效合一’。我们不仅是做热闹的活动,而且要做可持续的摄影周”。

与国内外鳞次栉比的各种摄影节不同,北京摄影周并不注重地域性,也没有明显的“北京”烙印,黄春雷坦言,北京摄影周创办的时间不长,但起点高,主打“节中节”,即利用平台优势,将国内外重要摄影节汇聚进来,借力发力。在北京摄影周上,来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国内外重要摄影节的整体气质,“我们还通过置换展示平台,把咱们自己的作品带出国门”,黄春雷说。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易小燕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