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卢正卷,先得把时光倒回到明朝。
明永乐年间,朝廷在顺义县设良牧署,为朝廷种粮食,饲养马驴猪羊,以供朝廷之用。南起南卷,北至卢正卷,约20里,这一片广大的地域,即为种植养殖之所。而养殖的地方,则以圈为名。以后由“圈”演化成“卷”,所以,顺义民间有“七十二营,三十六卷”之说。
当时,卢正卷即为朝廷养马牛驴的场所,而为朝廷种植饲养的人被称为“养户”,以后逐渐成村,名为卢正卷。
伟人井大门
卢正卷本是个默默无闻的村子,但在196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来村里调查研究农村情况,并为村里打井的事,让这个村子声名远播。不久前,我来到卢正卷,想了解邓小平为村里打井及村中的一些其它情况。在村东口,巧遇一位老先生,向他问起邓小平在村里打井之事,及村中古迹历史,老先生娓娓而谈。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中央掀起了调查研究之风。中央领导纷纷走下基层,了解农村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时候,邓小平来到顺义农村调查。他到顺义后,轻车简从,并要求基层不能搞排场,免去超格的接待。他到牛山公社,只找了位年轻的向导带路。无论去哪个村,不管找哪些群众谈话、了解情况、开会,全都由他自己安排。他来到卢正卷村,在村里,见有位老人正用小推车推着水桶推水,桶里的水很浑浊。老人累了,放下车子在路边休息。
邓小平则一身灰布衣服,头戴鸭舌帽,脚下一双布鞋,手里拄着一根手杖。他见到老人,看到水桶里浑浊的水,就向老人问起缘由。小平同志了解到,卢正卷村东高西低,村西有条铁道,铁道西有一口水井。全村人吃水、浇地全靠这口水井,路远的,得跑一里多路挑水推水。遇上干旱,水位降低,村人栽白薯秧,要到井里淘水。如果浇地,要到更远的牤牛河推水,村人用水十分困难。
小平问,村子离水井这样远,大家都吃水困难,为什么不在村里打一口井。老人不认识邓小平,更不知道眼前的就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就说,打井,是说的那么容易吗?那时经济落后,村子穷,技术水平也低,设备短缺,打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开销也不小。邓小平用手杖点着脚下的地说,就在这里打井,要解决群众用水的困难。老人看他的装束,说话的口气,知道他是一位吃公家饭的领导,但仍将信将疑。这件事传开后,人们议论纷纷,都认为只是说一说,谁会真来打井呢。
在顺义县委领导会议上,小平提出,卢正卷村民用水很难,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由县里、公社各筹一部分资金,打两口井,解决群众吃水问题。几天后,真的从城里来了一支打井队,很快在卢正卷村西村南打了两口水井。工人们还从顺义拉了一条电线,以供机井用电。
水井投入使用后,村民们都十分高兴,再也不用老远地跑到村西挑水推水了。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
打好的这两口水井,一口用于群众吃水,一口用于灌溉田地。以往,遇到旱年,因为没有水井,只能靠天吃饭,所以,村里百姓生活都很困窘。有了机井,遇到天旱,就可以用水浇地了。有了水浇地,卢正卷村里的粮食产量也就上去了,还开了果园、菜园,水果、蔬菜的品种多了,人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告别老先生,我走进村里,村内柏油路干干净净,路两边是葱翠的树木和植物。街道两旁是整齐的民居,路边还安置了健身器材。来之前,我查阅相关史志图书,发现村里曾有座寺庙,叫做崇圣寺。今天,寺已无存,但在崇圣寺的原址上盖起了一座幼儿园。据记载:崇圣寺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有殿三楹,建庙时曾植有古柏一株。如今,古柏还在,曲干蟠枝,还很茂盛,四周圈以围栏,已被保护起来。
幼儿园对面,即当年邓小平建议打水井的地方。
今天,这口水井虽然已经不再使用,村里在水井的位置上盖起了房子,但是,水井却得到了保护。房子的门额上,写有“饮水思源”四字。进口处,是一铁围栏门,半圆形的门上有三个金色大字:“伟人井”。看着眼前这一切,我想起了村口老人说的话,有了水井,村里确实是受益了,人们生产、生活确实是方便多了。老人朴实的话语,让我感觉到,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
从1961年到2016年,55个年头过去了,当年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已经变成了耄耋老人,然而,村民们仍然饮水思源,依然爱护着“伟人井”。此情此景,能不感人?!
辞别卢正卷村,我还在久久地回想,作为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应当心里总想着人民,多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需要,为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