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考和理念构筑“丝路”影视梦想

2016-10-14 08:53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用思考和理念构筑“丝路”影视梦想 ——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系列论坛综述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中国有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坚持,你的梦想就会实现。”作为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形象大使,知名影星成龙在电影节上如是说。9月19日至23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陕西西安举办,除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676部影片在最佳故事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5类传媒荣誉前追逐梦想外,来自22个国家的170余位知名制片人、导演、编剧、影评人和专家学者等,分别参加了主席论坛、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论坛、丝路电影合作论坛、VR论坛等数场影视论坛,为丝路电影和中国影视产业的壮阔梦想建言献策。

密切合作尊重观众需求

“将全球有特色的当地电影吸纳进来,非常有必要,这也是香港国际电影节的重要选片标准之一。”在由各大国际电影节主席担任嘉宾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主席论坛上,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总监高思雅说。东京国际电影节选片主任石坂健治表示,电影节需要介绍不同类型的影片,并且应该尊重观众的需求。电影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推广电影产业,把优质影片推广到海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力度。

“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电影合作是非常有意义的。电影的本质是通过影像来观察、反映世界,通过电影语言让人们在电影中看到新的世界。”在丝路电影合作论坛上,波兰制片人达留什·杰布伦斯基表示,要通过电影影像来促进各国交流合作,深入挖掘故事素材,带动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增进彼此间的关系,扩大合作基础。

华谊兄弟CEO叶宁表示,中国电影市场在急剧发展中日趋成熟和理性,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表现也非常抢眼。观众对电影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开始试图分辨不同类型的电影语言和叙事风格。中外合拍拥有广阔的市场,急需与海外的金牌导演、制片人进行合作。

“纵观当下电影产业发展,无论是导演中心制,还是制片人中心制,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拍摄任务,因此影视人才的培养与挖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心的话题。”在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如是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表示,教育是电影与生俱来的功能,好的电影会起到感化、引导、教育公众的作用。

在电影与丝路文化发展论坛上,威尼斯电影节与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全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时举行,两大电影节将在相互宣传、影片推广、项目合作、人员互访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丝路电影节是一个新的国际电影节,它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以电影为主体,聚焦全球目光,增进文化认同,深化交流合作。如何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使之成为一个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我们深感需要各个方面共同齐心协力。”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钱远刚说。

广借力降低制作、融资风险

“以融资为例,目前从授信到版权质押,再到风险投资,对整个电影产业都有投资,涉及制片、发行、院线、相关产业投资等多个方面。”在中国电影投融资的健康发展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表示,要广泛借助资本的力量,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的投融资机制,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华美银行执行副总裁班内特·庞泽尔结合电影投融资方面的实例,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电影产业营收状况。班内特·庞泽尔指出,美国电影的产业模式是票房为辅,仅占产业链的约1/3,而中国电影产业模式则过度依赖于票房。美国电影投融资资深人士弗雷德·米尔斯坦在介绍美国电影完片担保机制时表示,在美国电影产业广泛应用的完片担保能够保证投资人投资的电影在预算内完成全片,担保系统会提供相关的制作支持,这样可以更好地管控电影在制作、融资方面的风险。

在文艺评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震看来,中国对世界电影市场的最大诱惑是资源优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中国的地理地貌本身也是一种优质的电影资源。

在东盟电影周开幕式暨中国—东盟电影合作论坛上,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周铁东建议,中国和东盟要以足够的文化自信共同构建一个语境,比如,与西方电影相对应的东方电影。“这样或许可以在东方主流市场和西方主流市场中形成某种相辅相成的抗衡,从而达到奇妙的融合。”

大数据精准解析影视市场

“大数据的本质,是市场的解构。”在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陕文投集团主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数据力·决策力”影视大数据高峰论坛上,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学术科研机构、影视制播机构、大数据技术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影视产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

陕文投集团董事长王勇表示,我国每年拍摄的电视剧多达1.5万集、电影500多部,而实际能够盈利的不超过20%,80%的剧、片投资都处于亏损或不赚钱的状态。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投拍影视剧?很大程度上在于“眼球经济”和“明星效应”弱化了人们对投资的理性判断。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视剧消费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面对市场需求,提供精准、细分、有品质的市场供给,这是我国影视产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影视行业实现从作坊向工业化的跨越,就必须更加重视科技,更加重视大数据。

北京电影学院大数据研究所所长张锐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强劲的引擎之一,将在未来两三年内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但同时,中国的电影工业和市场体系仍不成熟,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最大差别在于缺乏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和机制,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

电影节期间,西安影视数据评估中心正式揭牌,并与西部电影集团、上海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陕西西部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正式签署影视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西影数据将依托自身研发打造的影视大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平台,以数据评估、专业评估、专家评估和大众评估为基础,以影视剧本、项目及成剧成片评估为重点,为这些机构运作的影视剧项目策划、制作、宣发、播映及投融资等环节出具专业化评估意见,提供决策依据和解决方案,帮助投资者有效降低影视剧制作成本,保障和提升影视项目的成功率。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秦 毅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