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不熟悉庄奴这个名字,你也一定听过他写的歌:《甜蜜蜜》、《小城故事》、《忘不了》、《冬天里的一把火》……2016年10月11日凌晨,这位词坛泰斗在重庆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在60多载的艺术创作道路中,庄奴不仅给邓丽君写歌,还留下了30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词,与乔羽、黄霑被并称为华语“词坛三杰”。本世纪初他与乔羽在深圳的几度会面,更被传为佳话。
一首《绿岛小夜曲》踏上作词路
庄奴原名王景羲,192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平中华新闻学院。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热血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庄奴也于1943年加入抗日队伍,曾改名黄河。后感怀于宋朝诗人晁补之《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有“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他便以“庄奴”为笔名。他曾说:“庄奴用锄头耕种,我用笔写词,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1949年到台湾后,庄奴当过记者、编辑,演过话剧。后来他闲暇时作的一首词《绿岛小夜曲》被谱曲后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从此便正式开始写歌词。随着台湾电影崛起,歌曲的需求量很大,据说有时候他和曲作者躲在饭店里,一天能写上五、六首歌曲。
对于自己的写歌经历,庄奴有一首打油诗:“半杯苦茶半杯酒,半句歌词写半天;半夜三更两点半,半睡半醒半无眠。半生写作半生空,半为金钱半为名……”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庄奴为后人留下了3000多首佳作,流行歌曲创作成为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
在原配陈孟华因尿毒症去世后,庄奴与重庆人邹麟结为夫妻,后定居重庆。婚后两年庄奴中风,邹麟悉心照顾不离不弃,庄奴曾以一首歌《你是我的手杖》献给爱妻。
与邓丽君是师生是父女,也是朋友
有人统计,邓丽君80%的经典作品如《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见炊烟》等均出自庄奴之手。连邓丽君当年也说过: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他曾用5分钟就完成了《甜蜜蜜》,而两人却仅在邓丽君的学生时代因庄奴当歌唱评审而见过一面。
2005年是邓丽君逝世10周年,庄奴在《怎能遗忘邓丽君》书中公开了邓丽君写给自己的36封信函。邓丽君在信中以“小丽”自称,庄奴总结,两人的关系一是师生、二是父女、三是朋友。
在书中,庄奴还剖析了“《甜蜜蜜》为什么甜”:一是叠句缩短了歌的长度、容易记忆,二是“表现出清新的风味,以及中国人温柔、和谐的气氛、平缓的节奏,刚好可以抚慰所有期待温情的心灵”。
其实,庄奴并不只是邓丽君的“御用词人”。在创作的巅峰期,台湾乐坛成名歌手几乎都唱过他作词的歌,他留下的3000多首作品也不止流行歌曲一个种类。“其实流行音乐也是有文化的,写情歌也应该有内涵,辞藻要美,而不是那些肉麻兮兮的东西。”
关于“流行”,庄奴有句经典:“什么叫流行?流行就是它来的时候你挡不住,它走的时候你留不住!”
庄奴、乔羽还有一份深圳缘,唐诗宋词不离手
这位词坛泰斗,与深圳也缘分不浅。在21世纪初,“词坛二杰”乔羽、庄奴还曾数度在深圳会面,留下一段佳话。
2002年,因为一同参加在深举行的中国新时期歌词创作研讨会,庄奴、乔羽第一次在青青世界见面。两位老人先是紧紧握手,继而久久相拥。一个说:“见到您太好了。”另一个说:“终于等到这一刻了。”
2005年,海峡两岸这两位词作大家携手为央视中秋晚会创作主题曲《月儿圆》,庄奴写歌词的上半段,乔羽写下半段,反映了海峡两岸同胞共盼团圆的愿望。当年的国庆假期,两位老人在深圳二度相聚,《深圳特区报》记者曾面对面采访过二老。
当时庄老已经80多岁,乔羽也已78岁,两人走路时相互搀扶,说话时候一人话语未落另一人马上接上,显得旨趣相投、心灵契合。两位老人对对方作品都非常熟悉,并能随口哼出几首来。
庄老被称为“情歌圣手”,在采访过程中乔老更戏称他为“多情的种子”。当被问及庄老如何创作情歌时,他笑言:“没有情的歌不会流传,可情歌最难写,写不好就俗不可耐。”
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是他们创作的根基,这首先体现在歌词的形式上。庄老说:“‘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这样的句子很精辟,都是联句式的,已经有点古诗古词的味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五五七五,写出来以后马上谱曲,马上流行。现在的歌曲没有这样的句子。虽然没有古代那种‘曲牌’、‘词牌’,但是我们用来套曲式的句子都是很典雅,很洗练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底使他们的作品意韵悠长。庄老说:“我们写歌词要用到中国文字、文化、民俗,永远用不完,直到现在我每次出来都带本唐诗宋词。现在我们老哥俩还在看书还在学习,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