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先锋剧作家阿尔比生活在惊喜之中

2016-09-26 13:29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美先锋剧作家阿尔比生活在惊喜之中

据《纽约时报》消息,2016年9月16日,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在他位于纽约州长岛东部蒙托克的家中逝世,享年88岁,他的私人助理雅各布·侯德尔随后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示阿尔比死于病中——最近几个月以来,阿尔比的身体状况一直在衰退。

爱德华·阿尔比是“二战”以后美国重要的先锋戏剧作家,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堪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媲美,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剧作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剧作创作生涯中,阿尔比创作了多达30余部戏剧作品,他3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获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奖。

当然,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戏剧作品还要数《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这部探讨婚姻破裂的名剧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灵欲春宵》,并且为伊丽莎白·泰勒赢回了一个奥斯卡小金人。

阿尔比曾经说:“你可以写的唯一东西是生命与死亡。”而今,却如同他的一部剧作的名称《都结束了》一样,阿尔比的死亡,结束了其一生的辉煌创作。

8岁决心成为诗人

“现在,每当我和狗互相看着的时候,我们就停在原地不动。我们怀着既悲伤又怀疑的心情互相打量着,然后装出不感兴趣的样子。我们安全地从对方的身旁通过。我们之间有了一种谅解。说来伤心,但是你得承认这是种谅解。我们多次尝试使思想沟通,但是失败了。”——《动物园的故事》

爱德华·阿尔比,1928年3月12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不过,仅仅出生两周后,他就被里德·A·阿尔比——里德是杂耍大亨爱德华·富兰克林·阿尔比二世的儿子——收养,阿尔比也因此成为了爱德华·富兰克林·阿尔比三世。

阿尔比跟随养父母来到纽约州韦斯特切斯特郡的拉奇蒙特,这里也是他成长的地方。阿尔比自小的生活环境非常不错,他的养父里德很有钱,名下拥有好几家剧院,他的养母是里德的第三任妻子弗朗西斯·考特尔,也是一位社会名流。这样的成长环境,让阿尔比从很小起就可以频繁接触社会名流——特别是剧坛人士。

阿尔比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崭露写作天赋,据他自己所说,在8岁时,他就下定决心成为一名诗人。12岁时,阿尔比已推出了自己的诗作,并且开始创作剧本。

阿尔比的学生生涯并不顺利,他先是就读克林顿高中,被开除以后又进入新泽西州的劳伦斯维尔高中。很快,阿尔比又被送入宾夕法尼亚州韦恩地区的福吉谷军事学院,不过,不到一年后他再次被开除。这之后,他入学康涅狄格州沃灵福德市的乔特学校(即现在的乔特罗斯玛丽霍尔学校),终于在1946年毕业。这之后,阿尔比进入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三一学院继续他的正规教育,被校园终结的噩梦依然在继续,因为逃课和不参加强制性的教堂礼拜,1947年阿尔比再次被学校开除。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年方十八九岁的阿尔比离家出走。在后来的采访中,阿尔比表示:“我从来没有和养父母融洽相处过。我不认为他们知道如何做父母,我大概也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儿子。”他对记者说,事实上他是被“赶出”家门的,因为养父母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凶残的企业家”,而不是一名作家。

30岁生日前写下成名作

“她让我们写感谢信,不管什么时候去哪里都带些小礼物,让我们上床睡觉前把前天晚上穿的所有东西都洗干净,用手洗。有时妹妹不愿洗,我得替她洗。她让我们做淑女。”——《三个高个子女人》

抱着对养父母的失望,爱德华·阿尔比离开养父母家,来到位于纽约市西区格林尼治村的波西米亚区,并在这里定居——这里聚集着大量的艺术家、作家和理想主义者,包括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作曲家艾伦·科普兰。

在格林尼治村,阿尔比开启了自己作为一个有史以来最为出名的美国剧作家的生活。为了养活自己,阿尔比干过不少工作,还为广播电台写稿。当然,自1949年起,来自他外祖母的信托基金每周也会付给他25美元以供他生活。

阿尔比一直坚持诗歌创作,不过最终令他成名的,却是在他30岁前的两周半,他匆匆写成的剧作《动物园的故事》。1959年,阿尔比因此声名鹊起,“这是我送给自己的三十岁礼物”,阿尔比如是说。这部剧起先被送往纽约各个剧团,均未被接受,后来被朋友送到德国。1959年9月,《动物园的故事》和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的《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同时在柏林上演,并获得成功。1960年1月,该剧又在纽约外百老汇普罗文斯剧场上演,大获好评。

1962年也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年,阿尔比推出了自己大获成功的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后来又被迈克·尼科尔斯改编成电影《灵欲春宵》,由理查德·伯顿和伊丽莎白·泰勒夫妇主演。

不满“荒诞派剧作家”标签

“戏剧有两项任务:一个是剧作家应该尽量不去粉饰现状,而要尽力改变社会,承担起作为人的社会责任;另一个是剧作家必须更新戏剧形式,承担起拯救戏剧危机的责任。”——爱德华·阿尔比

事实上,《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或许本该是爱德华·阿尔比的第一部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遗憾的是,在1963年的普利策奖评选中,14位评委会委员因为意见分歧,罔顾评审团的意愿,没有颁发戏剧奖,两位陪审委员因此辞职。

英国戏剧学者马丁·艾斯林在以贝克特、尤涅斯柯、让·日奈等的作品为主要研究目的的《现代戏剧理论》一书中,艾斯林把阿尔比分类成美国罕见的荒诞派剧作家。阿尔比本人对“荒诞派剧作家”的提法并不满意,他说:“我拒绝所有的标签,无论是荒诞派戏剧家、愤怒的一代还是反抗剧作家。”不过,他也没有否认荒诞派风格的戏剧样式。阿尔比认为,“艺术就是要使懒惰自满的观众感到震惊,并使他们回返到真正的生活中来。”秉承着这一原则,阿尔比的戏剧作品往往描绘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说,他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悲观,却并没有绝望。阿尔比的作品写得正是失落与衰退,当然也包括家庭的破碎。

1966年至1970年代中期,阿尔比进入戏剧创作的中期阶段,实验倾向很重,作品往往晦涩难懂,美国戏剧界对阿尔比的热情也自此骤减。但阿尔比却表示“我鄙视宁静的艺术”,并且“想尽办法不要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可以说,他想要追求的,正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极具实验性的风格。

生活在不断的“惊喜”之中

“这世界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人为了自己的‘幻想’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种种结构都已经崩溃了。”——爱德华·阿尔比

1967年,爱德华·阿尔比因为《一种微妙的平衡》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1975年,《海景》获得普利策奖。1994年,他的自传剧《三个高个子女人》也获得了普利策奖。连获三个普利策奖,阿尔比说“这并不是很多”。阿尔比将这称为一种“惊喜”,他说:“每次我得奖了,我很惊喜。同样,每次我没有得奖,我也很惊喜。我就这样生活在不断的惊喜之中。”

对于阿尔比来说,成功并不是通过工作来获得的,“因为我不能看着我自己去工作”。相反,成功得自于各种人生体验,“如果我读书,去玩,看到一幅画,或者听到一段音乐,让我产生了联想,让我得到思考,让我获得更加完整的东西——然后我获得了一个有用的经验。否则,对我来说,就仅仅是一种装饰,而且浪费时间。”

10年前,阿尔比经历了一次大手术,手术成功后他发布了一个声明,让人们看到了他对死亡的乐观:“你们所有人希望我活着,这是如此美妙,如此令人兴奋,感谢你们给予我所有的爱。”

然而,2016年9月16日,伤心的日子终于到来。上周末,《纽约时报》说:“这真是令剧作家绝望的时代。”

爱德华·阿尔比

原名爱德华·富兰克林·阿尔比三世,美国著名剧作家。1962年,《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使他大获成功,后来又成功地改编成电影,被公认为阿尔比最杰出的剧作。其代表作有《动物园的故事》、《一种微妙的平衡》、《海景》、《三个高个子女人》等。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何安安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