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开放、包容

2016-09-22 11:32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思客专访王义桅:“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开放、包容

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原外交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做客新华网思客会,并接受了思客的独家专访。在专访中,王义桅对“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出去等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根据专访内容整理而成。

思客

您刚刚主持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一个分论坛,那您对这次会议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王义桅:

我觉得非常好,这就是好的开端,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文化交流,其次才是贸易。所以文化是它的精髓,尤其是“丝路精神”。目前,整个世界面临着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全球化所造成的地方发展差距的挑战,尤其是陆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内陆国家、内陆地区基本上很落后,沿海地区、海洋大国发展迅速。所以今天我们要去复兴丝绸之路来应对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这非常重要。另外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文明的冲突,国家之间的隔阂导致了战乱不断,所以要让各种文明平等地交流互鉴,以消除这些冲突的根源。

我觉得文化上的复兴,共同激活了丝路梦,此次文博会的举办再现了文明的交流、互学互鉴的辉煌。我觉得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丝路梦也有自己的敦煌梦。无论是敦煌的壁画也好还是它的学术研究和历史故事,都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就像我刚才说的“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今天“一带一路”、文博会又把这个共同的记忆给找回了,又让大家重新回到了敦煌这个诞生地。所以这个意义非常伟大。

思客

关于您提出的东西互鉴,我们应该如何去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呢?

王义桅:

以前所谓的西学东渐就是一种强势的文明往外推广,尤其是西学东渐,我们是被迫睁眼看世界的,我们说自己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后来发现我们落后吗?实际上1840年那个时候清朝无所不有啊,为什么会落后呢?是因为不开放,英国通过鸦片逼迫你开放,所以产生了鸦片战争。所以我们今天要开放、包容,实际上开放是自信的表现,开放才能强盛,中国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所以我说了,很少有一个国家把开放作为国策的,今天在全球化逆转的情况下,我们全方位的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一带一路”提出来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响应呢?它不是简单地说让你投资,来解决就业问题、共同繁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且引领了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这是三个关键词——复兴、超越和引领:复兴古代的丝绸之路;超越近代西方殖民化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这一套不可持续的、贫富差距加大和文明冲突的这样一种状态;引领人类的新文明和创造新的合作模式。

思客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复兴对我国的中西部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王义桅:

我们中西部地带以前是非常繁荣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或者说鸦片战争以后,主要是通过沿海地区来向外开放的,而且主要是向西方开放。因为贸易是全球化的主体,而90%的贸易是通过海洋来进行的,所以离海洋越远的地方就越落后。今天我们的“一带一路”就是让内陆地区、内陆国家寻找海洋。让甘肃、新疆等中国的一些中西部地区、边疆省份走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带,通过继续向西走向欧亚大陆和欧洲连在一起,成为最长的经济走廊,这就是“一带一路”。

思客

那您认为“一带一路”在打造包容性的世界经济当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王义桅:

“一带一路”是什么?就是中国全球化顺利发展时期,所积攒的优质、富余的产能,通过“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开发市场潜力,让这个世界摆脱经济低迷的状态,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国内是实行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沿线和世界上是需求侧改革,因为需求普遍不足。所以这件事体现了中国相互帮助的美德,也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一个保障。

今天中国的发展,让中国大部分的对外投资必须寻找海外市场,所以“一带一路”就是借助了古代丝绸之路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做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做全球化。中国原来是加入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通过“一带一路”逐渐引领全球化了。因为美国也好,欧洲也罢,西方已经不再引领全球化了,而是出现逆全球化、反对全球化的趋势,它们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甚至是孤立主义,这样的世界何去何从?世界是走向分裂还是走向冲突和对抗?各自为政还是走向一个互联互通的人类新的文明圈,这就是21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所以“一带一路”它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思客

那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您会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王义桅:

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形成势头了,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可以说企业走出去不仅是解决国内的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是解决中国的就业、市场拓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很多国家的发展就缺了经济建设这块板,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很多国家都想学中国的这个发展模式。那么要修路、造桥,就要用水泥、钢筋、玻璃,这正是中国大量的优质的富余产能,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实现刚才讲到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所以企业走出去寻找开拓新的市场,带动中国的就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繁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推动了中国人不断地走向世界。不仅是要“走出去”而且要“走进去”,让中国的产品、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中国标准都走进寻常百姓家。

前不久我从非洲访问回来,非洲的工业化刚刚开始,所以需要大量地借鉴中国的经验,因为中国的工业化是最鲜活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经100年甚至200年了,已经不适合非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强调不干涉内政,中国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所以很多的非洲落后国家,包括中亚其他一些沿线国家,原来依靠市场化,从国际金融市场上永远贷不到款,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国家开发银行,完全可以给它们创造第一桶金,给它们贷款。只有第一桶金解决了以后,这些国家才能够从市场上融资,彻底解决其发展的短板,这个在西方主导全球化的市场里面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所以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这么欢迎中国公司。

思客

您认为应该如何协调“一带一路”与既有的区域合作机制,比如上合、东盟之间的关系呢?

王义桅:

“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核心词是“战略对接”,就是所在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行对接,所以我们现在跟30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倡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已成为双方共同的发展战略。

  不仅是与所在国家的发展进行对接,发展机制、合作机制也要对接因为很多地区有自己能源的合作机制,你不能说是取而代之、另起炉灶,那是不行的。所以“一带一路”超越了近代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模式,我们是共商、共建、共享。而且中国的智慧是要借力,已经有了合作机制和发展战略你为什么要推翻它呢?你就跟它去对接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说65个国家,当然不局限于这65个国家,它是开放、包容的。

欧洲一体化就是通过机制化、法律化的方式来不断地往前推进。所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机制化,但是你很难一下子实现机制化,65个国家一起搞一个集团,就像当年77国集团一样,一不现实,二会造成一种好像中国要对抗原来的国际秩序的错觉,所以“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一国一策、一事一策,因为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国情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不同地区。所以我们以各个地区的原有机制为基础,把各个地区之间散落的机制分散地进行对接,所以叫“借力”,而不再是说推翻它再重来那成本也非常高,而且不可行。

而且不仅是和地区所在的国际组织、合作机制进行对接,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把这种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效应。整个世界都有地区合作机制,在内部它是一体化的,但区域之间是相互排斥的,甚至是在制造新的壁垒。所以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一带一路”的话,把所有的合作机制互联互通起来的话,会很麻烦。所以很多国家说真得感谢有“一带一路”。

但是我们也强调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合作,不是中国一家来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像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未来十年有八万亿美元的缺口,光亚投行一千亿美元是远远不够的,就中国四万亿外汇储备全部拿来建设都不够。所以一定要合作,一定要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融资的方式解决基础设施的短板问题,所以“一带一路”的开放和包容绝对不是一个停在口号上的问题,而是一定要贯彻落实的。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