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儿
如果仅仅将《七月与安生》看成一部两个女生爱上同一个男生的青春片,那就太低估这部电影的价值了。诚然,该片在青春片的各种元素上已经做得很足,堪称近几年国产电影中非常优秀的一部青春片。但在这一类型框架内,该片通过对七月与安生这对好朋友十几年人生道路的回顾,围绕“女孩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个问题,提出创作者对女性主义的思考,从而超越了传统青春片。
将女性主义表达得最为深刻的国产电影,在我心目中还是关锦鹏1992年的电影《阮玲玉》。该片在幽怨压抑的氛围中,还原了一代影后的悲剧一生,让人真切体会到,社会、家庭、男性对女人的压迫实在太沉重了,阮玲玉就是这种压迫下一个遗憾的牺牲品。
如今,离电影上映已过去14年,离阮玲玉那个时代更已近一个世纪,但在国内银幕上,塑造出动人女性形象、描述出女性生存真实现状的电影寥寥无几。一些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反而让人产生女性地位在倒退的感觉。例如《港囧》里,赵薇饰演的女主角蔡波,完全就是男权社会对完美妻子的意淫设定——贤惠、善解人意,无论丈夫怎样,始终不离不弃,最关键的一点,绝对不能有自主意识。还有《夏洛特烦恼》里,女性形象严重符号化,沦为证明男性实力的附庸。
反观国外影坛,从未停下过对女性问题的探索和追问。《朱诺》关注未婚妈妈,《卡罗尔》聚焦女同性恋,即使是动画片《冰雪女王》,那句“That perfect girl is gone”也成为不少女孩坚持自我的宣言。
七月与安生,正像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两类女孩:七月柔情似水,安生热情如火;七月传统乖巧,安生叛逆张扬;七月安于小镇生活的平静稳妥,安生向往广阔天地的自由自在。
然而,两个女孩谁也不快乐。七月从小就是老师父母眼里的优等生,人生规划按部就班,考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孩子,可她内心很想打破这些束缚,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然而,对男主角家明的爱使她一直压抑着自我,只能服从社会对贤妻良母的要求做乖乖女。哪怕最后逃婚出走,都是因为要躲避家乡的流言蜚语。安生看似潇洒不羁,内心却非常渴望拥有家庭和关爱,“坏女孩”的形象使她仿佛拥有原罪,在面对七月时永远低她一等,甚至被七月骂过“贱”。无论七月还是安生,都没办法摆脱社会、家庭、异性对她们的束缚,使她们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三重反转的结局,也传递出创作者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沉重反思。在现实中,七月无声地死去,没有活过27岁,也没有拥有想要的自由;在安生所写的小说里,七月终于背起行囊,可以按她的心意看看世界。这两个结局,一个悲惨,一个快乐;然而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
或许正如片中七月妈妈所言:“过得折腾一点,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会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