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怎样一本书?

2016-09-20 09:2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黄帝内经》怎样一本书?

作者刘树勇  作为中医经典的《黄帝内经》,为热衷中医者所共知,但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是初涉中医者之疑。作为中医的资深修习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的研究,既体悟着《黄帝内经》,更解释着中医。

《 黄帝内经》

是医以载道之书

北京晨报:很多人知道《黄帝内经》,也想学习,它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

刘天君:《黄帝内经》是一部以医载道的书,“道”,可以理解为宇宙运行的本源与规律,《黄帝内经》从医学深入“道”,它是中医古籍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只手擎天,其他任何中医著作与它相比,都不在同一数量级上。

北京晨报:学习《黄帝内经》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刘天君:《黄帝内经》不是一本纯粹的医学专著,这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如果从中医学术自身角度看,这些内容都是其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如果反过来,用中医的眼光,去看现代医学各学科的内容,就觉得它们谈的基本上都是“术”,而没有论及到“道”。

中医是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学问,而中医世界观中的人,本来就不是与宇宙万物分离的个体,而是“人身小天地”,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全息缩影,其生老病死都与宇宙天地的发展运化息息相关,所谓“以医载道”,载的就是这个天人合一之“道”,是以医之“术”契合天之“道”。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人相应等学说,都是天人合一之道的重要着落点和抓手,它们的字里行间,体现着“道”的影响和作用,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尤其说明了天地运行如何作用于人。没有这些学说作为铺垫和辅助,理解“道”就更为困难了。因为纯粹的“道”属于“形而上”,难以用语言表达,也无法写在书本上。

因此,把握《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首先应当通读全书,即便是选读,也需要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易丢失“道”的部分而强调“术”的部分。例如选读《至真要大论》,很可能会忽视其中运气学说的内容,而侧重于“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的确很重要,但如果缺少了运气学说,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中医也一样。如此比喻,“病机十九条”就好像是“内”,而运气学说则是“外”。

中医有意放弃了解剖学思路

北京晨报:《黄帝内经》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刘天君:除医学内容之外,《黄帝内经》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气候学、物候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与医学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以现代眼光看,这部奠定中医学术发展基础的伟大著作,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谈医学之外的事,不是一本纯粹的医学理论专著。

北京晨报:中医为什么不注重解剖学?

刘天君:《黄帝内经》中的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病理学的总和,代表中医对人体的独特认识和把握。

《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无论说脏、说腑,还是说经脉,《黄帝内经》均只字未提它们的形态结构!只说了其功能、表象以及联系五运六气的气化。为什么如此重要的脏象学说不谈形态结构呢? 有解释说,那时候解剖不够发达,古人没有看到细微结构。

错!请看《灵枢》的《肠胃》:“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再仔细看看经文所载十二经脉的巡行路线,如果没有足够详尽的解剖学知识,根本就无法描述这样细致的路线。

因此,中医脏象学说不谈形态结构,不是解剖学发不发达的问题,而是创立脏象学说的时候,古人有意放弃了解剖学思路,根本就没有打算从形态结构入手,而是启用了其他思路。简言之,就是跳出“形而下”,跳到“形而上”。

当今医学家还停留在牛顿时代

北京晨报:你对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怎么看?

刘天君:在《黄帝内经》时代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言说的“道”,借助近代物理学发展的新成就,可以揭开一些蒙在“道”上的面纱,但这个题目太大,不可能展开,只能大题小作。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宇宙“大爆炸理论”到“弦理论”,大大丰富了人类对事物终极存在的认识。“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在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在大爆炸之初的极短时间里,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而“弦理论”认为,这些基本粒子的构成并不是点状粒子,而是一小段“能量弦线”。这两个科学假说提示人们:宇宙万事万物之最初,是以能量形式存在的。

如果能用事物以能量形式存在的眼光,来看待中医,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术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中医“气”就可以看作是生命的能量形式!中医认为,宇宙万事万物聚而成形,散而为气,聚则“形而下”,散则“形而上”,二者互相转化,这与现代物理学的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多么相似!中医治疗旨在调理人体的气化运行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脏象,建立这个系统不是从“形而下”,而是从“形而上”入手的。所谓阴平阳秘、阴阳平衡,是气化运行的平衡,也就是生命能量形式的平衡啊。

如果用西医注重形态结构的思路,去“规范”中医,那就相当于给中医缠上裹脚,套上紧箍。形态结构的思路不是不可以用于研究中医,但把它看作是唯一或本质的研究思路,那是让中医削足适履、跛足前行!中医需要发展属于中医自己的、着眼于生命能量运行的科研思路,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实际上,仅就科学性而言,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已滞后于现今科学领域的眼界与成就。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当今物理学家认识事物的眼光已经是霍金时代,而当今医学家们的眼光却还停留在牛顿时代。21世纪的物理学家在探讨弦理论,提出了事物的最终构成是“能量线”的时候,21世纪的医学家们还在探讨基因改造,还在致力于调整人体的细微结构。着眼于结构并没有错,但如果看不到支撑结构背后的能量运行基础,至少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佟彤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

保持了生命的原生态

北京晨报:中医认识人体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刘天君:“形而下”是重视结构形态的世界,“形而上”是重视气化运行的世界,中国古人不是没有看到“术”,而是透过“术”,看到了“术”后面的“道”。天人合一之道认为:宇宙自然的气化运行,左右着人体的气化运行,而人体的气化运行,左右着脏腑功能活动,也就是“道”御使着“术”。

中医认识到,人体和宇宙的气化运行都是活生生的,而且息息相通。取天人合一之道的气化运行思路创立脏象学说,取材于活人与活的宇宙。从这个思路入手认识与把握人体,保持了生命本身的原生态,没有破坏性。如果采用解剖学的形态结构思路,很难做到这一点。也正是遵循着这一超越形态结构的思路,才发现了经络。否则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怎么没发现经络呢?

谈到经络,人们往往会想到经络穴位图上的线和点,但经络穴位图只是想像而成,也就是用形象思维解读经文的结果,《灵枢》的相关经文里并没有提到线或点。实际上,经络更像是飞机的航线,那只是飞行的轨迹,天空中并不存在具体的线。也就是说,经络穴位并不存特定的组织结构,它就是无形的,存在于“形而上”。现代的解剖学足够精细了吧?但不还是没有找到经络的组织结构吗?

当然,这里指出中医脏象学说建立于“形而上”的思路,但并不否认或忽视“形而下”的存在。事实上,“形而上”可以包含“形而下”,但形而下则未必包含“形而上”。

因此,《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都是以医载道,医道融合,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很难说读懂了这部伟大著作的精髓和本意。

刘天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气功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气功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