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的荒诞

2016-09-20 08:59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正方形的荒诞

◎陈吴越

这几天,著名摄影家罗杰·拜伦的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爬上美术馆三楼,四下张望了半天,才看到一个写着“荒诞剧场”的牌子在一个狭窄的入口处,一点都不起眼儿。而穿过这个入口却别有洞天,好像进入了一个魔幻的黑白世界。地板、墙壁和天花板被装饰成富有层次的黑、白、灰三色;天花板上悬挂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绳子和灯泡;每幅作品都被放置在一个黑色的展架上,而不是像寻常展览那样被挂在墙上。总之,展馆本身就已经很好地诠释了“荒诞剧场”这个主题。

这次展览展出了罗杰·拜伦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近20年的作品。除了照片以外,还有一些他创作的视频和装置也参加了展出。此外,还有丰富的文字和书籍介绍,让观众对摄影家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讲真,这应该是我最近看过最用心的一场摄影展,我想给策展人打个满分。

罗杰·拜伦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家之一,迄今已经有超过40年的摄影生涯。他的作品以荒诞著称,旨在探究人的心理,让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罗杰·拜伦1950年生于美国的纽约州,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则是著名摄影机构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所以他从小耳濡目染,13岁就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成年后,罗杰·拜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心理学,后来又到科罗拉多攻读矿产经济学的博士。毕业后,他移居南非,在约翰内斯堡开始了他地质学家的生涯,同时还坚持着摄影这个爱好。这样与众不同的经历,让罗杰·拜伦有机会亲自探访了许多非洲的小村庄,结识了很多当地人,获得了许多创作的灵感。在约翰内斯堡生活的这35年间,摄影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从纯粹的纪实到“纪实虚构摄影”的转变,其中还注入了大量绘画的元素,形成了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摄影风格,总能将观众带入一个“罗杰·拜伦式”的荒诞世界。

仔细观赏在场的作品,每一幅都像一个独具特色的小剧场:在《塞尔玛·布莱尔和老鼠》中,一个身着黑色连衣裙、假扮成猫样子的女孩跪在沙发上,与此同时一只活老鼠就趴在她嘴边;在《模仿》中,残破的木桌上只有两只瘦骨嶙峋的胳膊,而人头被墙上随意的涂鸦所代替;在《攫取》中,一个女巫模样的老婆婆用绳子吊着一只老鼠,而她身处的环境也被一些破旧的家具、诡异的玩偶和动物塞满。

虽然每幅作品的主题都不尽相同,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罗杰·拜伦坚持拍摄正方形构图的黑白照片,每张照片都试图展开人、动物和室内环境之间的对话。而每张照片里几乎都充满了腐朽的家具、布满涂鸦的墙壁,以及模特或麻木或焦虑的面部表情。因为在室内环境下拍摄,所以每张照片都使用了闪光灯,高光和暗处的强烈对比似乎越发加重了恐惧和阴郁的气息。虽然噩梦般的不真实感格外强烈,可是却逃不开照片纪实性的特质,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是客观存在的,我想这就是“纪实虚构”风格的缘由。

罗杰·拜伦的创作方法和他的照片一样,也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在拍摄前,他并没有太多想法。到达拍摄现场以后,他才开始思考如何结合现场的人物和环境进行艺术创作,很多的想法完全是下意识的,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最后再联合自己的即时情绪、美学见解和理性思考,捕捉到不可复制的一个瞬间。而在创作中,罗杰·拜伦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将外界的客观存在转换成自己脑海中的构思,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同时需要消磨掉艺术家大量的激情和才华。然而结果并不可预知,可能是失望,也可能有惊喜。

也许,每个人对罗杰·拜伦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诠释,甚至有些可能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正好符合了摄影家的初衷,他的照片与政治、文化无关,只关注人多种多样的内心世界。既然摄影家用潜意识去创作,那么我们也用潜意识去欣赏。没有什么含义需要去过度解释,照片就呈现在那里,总有一些东西会触及你不曾意识到的灵魂。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陈吴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