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走向“厚积薄发”

2016-09-19 14:09 甘肃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惟妙惟肖的雕塑、独特风韵的客栈……前两日,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来形容文博会的方方面面,记者内心被深深的触动了。

这句意大利谚语,也算老生常谈。之所以被它打动,是因为有着切身体会。

在《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看来:罗马的强大,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兼收并蓄。正因如此,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对手,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的和睦共处。

这与甘肃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妙。

在很多人看来,甘肃地域上不如沿海开放地区,经济上不如发达地区,却能在精简各类节会的时代,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一“国字号”文化平台花落甘肃。

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甘肃,在八千年的文化积淀“沉睡”了很久之后,终于迎来“厚积薄发”的美好年代。

当然,“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关键是要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式做对的事。甘肃提出举办敦煌文博会的设想,正好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此外,扎实细致的准备、马不停蹄的“跑路”、精益求精的完善……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这块刻着“国字号”的文化金字招牌终于落户甘肃。

但这仅仅是起点。落地之后,甘肃不能也没有“静待”花开。为了将这个国家级大平台、“国字号”大品牌、国际化大盛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可谓“全民总动员”。

省广电网络公司敦煌分公司员工陈青俊每天早出晚归,穿梭在敦煌市大街小巷架设无线IP覆盖设备,已经半年多没有好好抱抱一岁多的孩子;从讲解内容、语音语调,到手姿站位、眼神交流,从策展开始直到展览开展前,省博物馆的讲解员还在进行最后一次演练……正是每一个参与者的用心付出,才有了从戈壁荒漠到座座宏伟场馆的拔地而起,才有了从美好设想到确定85个国家的参会和8500余件奇珍异宝的精彩亮相,才有了从毫无经验到紧张有序的“日日蜕变”,才有了呈现在眼前的“今日敦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甘肃,正用这样的精神向全世界奉献一场“饕餮盛宴”:这里,丝绸之路的思想火花将再次激昂碰撞,奏响古丝路上新的世界乐章;这里,德拉克罗瓦、毕加索、齐白石、吴昌硕等国内外大师穿越时空“汇聚”敦煌,绘就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这里,将带领我们进入“敦煌时间”……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