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珲 刘杭
曾凭借《摆渡人》在中国吸引了大批粉丝的英国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今年的新作《黑石之墓》再次让人眼前一亮。然而与先前治愈系作品不同的是,这次的《黑石之墓》从名字上看就能猜到,应该是部惊悚小说,确切来说,这是本糅杂了惊悚、灵异、悬疑元素的犯罪小说。一看到精神病院、古墓、宗教、谋杀这些关键词,就已激起不少读者的探索欲,然而小说元素多元复杂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人性的复杂,那些隐藏在我们心底不为人知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黑石之墓》可以说为读者演绎了一出女版的“奇幻漂流”。
用现在与曾经编织迷局
“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是你把我从怪物手里救了下来。”小说开篇的引言就开始烘托气氛,一看到“怪物”就不禁让人联想,但是真正进入小说正文后,发现是在精神病院展开的,女主人公希瑟和精神病医生之间的斗智斗勇,让人觉得饶有趣味。当主人公与医生几次“交锋”后,作者觉得氛围烘托得差不多了,就话锋一转,进入了回忆状态。而当过去的故事回忆得差不多了,甚至是到了最精彩的地方就戛然而止,翻回头继续主人公与医生间的对话。
作者在现在与曾经两种时间状态里,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并且两个时空衔接的地方也十分完美,比如14章节中最后一句是“我听到艾玛在尖叫”,但是翻到第15章却一下子被医生对这段回忆的质疑又拉回了现在,当第15章中女主人公与医生的对话结束后,该章节以主人公内心的话语“正如我气我的父母、警察、彼得森医生以及所有不愿听我讲话的人一样,我曾经没有相信她”进行收尾,并在第16章节中继续陈述第14章节的情节。这些精心的设计,一步步诱惑读者看下去,不禁对这几个年轻人灵异的旅行充满好奇,也越发想探究真相。是怪物?精神错乱?还是谋杀?
作者本人曾说:“我认为《黑石之墓》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两条时间线——现在与未来。”
可怕的是,无论是现在与未来,女主人公说的话一个字都不要相信,全文最后那一小段才是整个故事的真相。
第一人称小说的典范
为了不影响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在这里无法做过多剧透,但是从《黑石之墓》的小说笔法中,我们可以感受作者技艺的高超。
《黑石之墓》运用的是第一人称写作,其实这是一种很难写好的视角,在第一人称写作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毛姆就曾系统分析过这种写作方法的优劣,然而克莱儿的《黑石之墓》不仅突出了第一人称写作的优点,而且规避了这种写作模式天生自带的缺点,有趣的是,毛姆虽然作古多年,但他和克莱儿都是英国人。
整部小说通过女主人公“我”的叙述,很能增强代入感,让一切被叙述的事情都仿佛真实发生在眼前,尤其是那场旅行回忆,一开始几个青年人阳光、快乐、天真,虽然偶有摩擦,但都洋溢着青春,无论曾经还是现在,都围绕着“我”进行叙述,这使得情节十分紧凑。
其实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目的就在于“使坏”,要让读者产生共鸣,要让读者相信女主人公叙述的“怪物”是真实的,甚至通过女主人公主观的意识,让大家对代表理性一面的医生产生厌恶感,从而让读者倾向于相信主人公所说的一切虚妄。
规避此类写作的缺点
毛姆曾论述过第一人称小说有个天生自带的缺点,其一就是主人公在叙述事情时会有自吹之嫌,甚至当读者基本猜到真相了,主人公“我”却还懵然不知,这让人觉得很蠢;其二就是“这类小说中的叙述主人公,即中心人物,和他周围的其他人物比较起来,总显得苍白而不够生动。”
但《黑石之墓》却规避了这两大第一人称自带的缺点,因为主人公希瑟掌握了整个故事的话语权,读者很难比作者“聪明”,不到最后一刻完全猜不到谜底,因为所有与事件有关的人物,其中三个死亡,一个昏迷,只剩下女主人公在叙述,读者也因此只能被牵着走,使得一开始我们以为这是一部灵异小说,后来发现这可能是精神类小说,到最后才知道是犯罪小说。
同时,不招人喜欢的达伦、花瓶般的艾玛、头脑简单的马丁、神秘的道奇,就连医生都描写十分生动,但这并没有妨害主人公“我”这一形象的地位,举个例子,一开始女主人公被带到医生面前后,医生一直低头写东西,就连打招呼也是低着头,但是作者却写成“他问他前面的一张纸”,而表述女主人公的反应时,作者却写成“它没有回答”,这里用纸的反应来借喻主人公,显得非常俏皮,而且女主人公内心的一些吐槽也丰满了这个人物。
作者已有 电影版人选
小说中借人物之口,提到过一个“枝条人”的传说,其实这算是一个彩蛋,实际上在1973年荧屏上曾拍摄过一部《异教徒》的电影,正是根据枝条人的传说改编的,而且2010年美国还翻拍这部经典,并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又名《柳条人》。
不难看出,《黑石之墓》很适合改编成一部惊悚电影,而且倘若这部片子当真能搬上荧屏,作者克莱儿本人已经有了心目中的人选。
她曾表示,“对于《黑石之墓》的角色,我觉得《哈利·波特》中的赫敏——艾玛·沃特森应该扮演希瑟;《饥饿游戏》中的皮塔——乔什·哈切森也许可以扮演道奇吧,或者杰米·贝尔也可以,如果时间能倒退几年的话!”
第二次阅读 会有惊喜
这部小说其实远不止是要通过情节的反转带给读者震惊的感觉,甚至当你第二次阅读时候,依旧会有新的领悟,原来前面那些云山雾绕的谎言中,就包含着真相,再完美的设计也会露出一些马脚,只是一开始我们都先入为主了。
在小说结尾,希瑟和道奇在墓地接吻,这一段给了人致命一击,在逃脱法律的制裁、在一切弥天大谎完美收场后,这种诡异的浪漫可谓毛骨悚然。
这不禁令人疑问,现实中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吗?回头细思女主人公和道奇那暧昧不清的关系时,这一切的发生似乎有又合情合理。
而道奇对于人祭仪式的痴迷,在现实生活中又真实吗?
实际上,当我们一开始轻信希瑟说的那一套鬼怪之说时,何尝不是失去了理性,正如同小说封面上的疑问句,是什么潜藏在黑暗之中,想必就是我们复杂的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