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企“国家队”登陆A股 资本热能否回暖票房市场

2016-09-19 07:57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影企“国家队”登陆A股 资本热能否回暖票房市场

齐  物

最近一段时间的中国电影可谓是喜忧参半。

在资本市场上,作为中国电影“国家队”代表的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和上海电影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影”)先后登陆A股市场,并且股价一路飙升,直接凸显了中国电影在资本市场上的热度。但与此相对应,今年暑期档国产片总票房相比去年同期下滑近四成,国产片口碑也遭遇了“冷冬”。

中国电影产业何以如此冷热不均,“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携资本大旗来势汹汹的影企“国家队”,能否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影企“国家队”厚积薄发

8月9日,中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8月17日,上影也在上交所挂牌——不到10天的时间,中国影企“国家队”的两支主力军先后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整个资本市场的焦点。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也像多数机构分析的那般,中影和上影上市后股价一路飙涨。不过两家国有影企的“生猛”表现仍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料:中影和上影自开盘后均迎来了连续十多天的涨停。其中,中影从首日开盘时的10.7元,最高涨至40.28元;上影则从开盘时的12.23元,一路飙涨至49.55元方才开始逐渐回落稳定下来。与此相对应的是,两家国有影企总市值最高时曾接近千亿元,集体在整个资本市场和电影市场秀了把“肌肉”。

不过,尽管当下中影和上影一时风头无二,但回顾其上市历程,可谓是运筹已久却一波三折。

中影上市堪称经历了一场持续12年的“长跑”——早在2004年,中影就曾尝试赴香港上市,但因当时政策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娱乐业而搁浅。2008年,中影上市计划再次启动,但受累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而再次受阻。随后每年媒体上都会出现中影即将登陆A股的传闻,却在再次冲击IPO时,不时遭遇各种内外因素的“拖累”,直至今年方才得偿所愿。

据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介绍,上影自2004年开始启动转企改制后,经过8年打拼,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符合上市标准的彻底改制。同年11月,上影正式递交上市申请,然而随后却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两次IPO审核暂停等“考验”,终于在去年底通过证监会审核,并于今年8月完成上市。

虽说两家国有影企在市场化转型和上市过程中历经考验,不过包括市场、资本、管理等在内的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也刺激着两家影企加速改革和产业布局,均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的影企之一。此次两家影企先后上市并大受市场热捧,实属“厚积薄发”的最好证明。或许正如任仲伦在上影上市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中影和上影的上市,标志着国有电影公司的重新崛起。”作为行业的主力军,两家国有影企已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

上市意义影响深远

中影和上影的上市之所以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除了其自身的地位,上市还将对两家企业的发展、国有影企转型以及中国影业格局变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根据中影日前发布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中影出品并投放市场12部影片,实现票房收入73.96亿元,占国内同期影片票房总额的30.09%。在电影发行营销业务板块,中影占同期国产片市场份额的70.79%,占同期进口影片市场份额的60.87%。在电影放映业务板块,中影约占全国影院市场份额的31%,占全国同期总票房和观影人次的1/3。正如其招股说明书中所说,中影已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

对于首期募集资金的使用,除了在电影发行放映领域持续发力,中影表示将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包括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数字影院投资、数字放映推广、购买影院片前广告运营权等项目。而一直致力于发行环节及院线建设的上影,首次募集到的资金,将按轻重缓急顺序投资于影院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上影网”项目建设与流动资金的补充。

为何中影和上影都偏爱院线建设?对此,任仲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3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红利兑现在了院线端。由于院线端处于票房分账的首个环节,拥有强势的分账比例、稳定的经营收益和充沛的现金流,因此较之制片业,院线在享受高增长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明显的稳健优势。”

笔者注意到,最近国内院线领头羊万达影视和新势力阿里影业也纷纷加大了对于院线的布局和投入,显然与中影和上影加大在原先领域的扩张密不可分。院线巨头之间可谓是激战正酣。

此番中影和上影先后上市并迎来资本市场热捧,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则是使得包括投资界、咨询机构和媒体在内的不少人将目光聚焦于国有影视公司,并期待以中影和上影上市为契机,掀起国有影视公司“上市热”。

不过,与中影、上影两家影企有着地理和资源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以及近年来相对成功的市场化改革和转型不同的是,包括长春电影集团等在内的其他几家国有影企已在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掉队,不管是整体规模还是优秀人才、管理模式等,都很难与中影和上影两大国有影企以及华谊兄弟等民企巨头比肩,登陆资本市场可谓长路漫漫。

避免“双刃剑”的负面影响

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统计,今年暑期档,国产片总票房仅为4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9亿元缩水约32亿元,下滑近四成。尤其与去年暑期电影“三驾马车”票房口碑双丰收不可同日而语的是,今夏上映的国产片可谓既不叫座也不叫好——今夏暑期档中的73部国产片及合拍片,有42部在口碑网站上的评分在5分以下。

有分析称,影片类型单一是今夏暑期档票房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制作层面而言,如今的中国电影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在应对市场新增的不确定因素时捉襟见肘。主流影片类型多局限于国产片惯常可驾驭的内容,依然重复生产青春、爱情、喜剧等“轻电影”,少量的高概念产品并未体现出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水平,譬如今夏上映的被各路人士广泛吐槽的《封神传奇》等作品,只见特效,不见人物塑造、叙事逻辑和人文关怀,缺乏与技术匹配的创意转化。这也就不难理解,半数以上影片甚至达不到好评及格线。

在电影院线和发行市场格局相对稳定、电影广告和衍生品等外围领域争夺激烈的背景下,上游的电影制作领域无疑是群雄最核心的角力场。虽然中影和上影等国有影企皆从制作领域起家,不过,目前这一块儿占据领先地位的却是华谊兄弟、万达影视等民企。

此次中影和上影在招股说明书中,都以完整的电影产业链作为打动资本市场的亮点,并且都号称将加大对于制作领域的投入。不过,由于上市后需优先考虑更好的财报表现等因素,不少电影业界专家并不看好中影和上影会在投资回报风险较高的电影制作领域有所侧重。毕竟,发行和影院才是他们的最主要营收来源所在。

在经历了A股市场最初半月的疯狂之后,中影和上影的股价已逐渐回落并趋于平稳,资本市场已开始回归理性,而这也是华谊兄弟、光线影业等上市影企曾经的轨迹——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国内上市民企中的领军企业开盘当日股价均不算低,从六七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但如今都已回到了10元到15元之间。何以如此?除了与开盘时的气势和当下的大盘密不可分,企业的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影和上影借助资本市场巩固既有优势业务无可厚非,然而国有的基因也决定了他们在中国影业发展的核心领域——生产制作方面必须要有所作为。倘若只考虑短期的漂亮财报成绩而忽视了影企长远竞争力,那么上市这把双刃剑带给他们的,必然是战略层面上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齐 物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