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下”去了少数民族文艺“上”来了

2016-09-16 14:13 北青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艺术家“下”去了少数民族文艺“上”来了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京城舞台引起极大社会关注。43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演出,涵盖了歌剧、舞剧、歌舞晚会、戏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参加演出的不仅有国有院团的艺术家,也有很多地方县市的文工团。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地方文艺团体创作节目的编导均为北京、上海、无锡等大城市,其中很多是全国知名的艺术名家,有了北京乃至全国艺术名家的加盟,很多地方县市级少数民族艺术团的艺术水平得以提升。

沧桑老人讲“非遗”边说边流泪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节目单中,人们不仅看到了赵明、门文元、黄定山、王晓鹰、曹其敬、甘露等著名编导和导演的名字,还有付智涛、帅小军、许锐等年轻编导的名字。许多编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少数民族艺术家在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提升演出水准,帮助他们实现艺术梦想。

在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节目中,歌舞剧《彩虹儿女》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倾力打造的一台表现土族民间文化的歌舞剧,艺术总监和总编导是来自北京东方歌舞团的甘露和青年编导付智涛。被称为“鬼才导演”的付智涛说:“土族对全国大众来讲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民族,很容易与土家族混淆。我们搞艺术创作有义务、有责任去推广宣传少数民族文化,这是一种担当和责任。”

付智涛介绍:“《彩虹儿女》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梆梆鼓,比如土族花儿,我在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时,他们年纪很大,都是农民,比如梆梆鼓第三代传人满脸沧桑,边讲边流泪。听着一位经历丰富的老人流泪诉说家传非遗时,我的心都要碎了。老人说,导演,你一定要把这个节目搞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梆梆鼓。当时我就决定这个节目不用任何音乐,任何的旋律、任何的音乐都不足以表达梆梆鼓的历史内涵。”

大年初一放弃休息排练

与《彩虹儿女》同样让北京导演感动的还有歌剧《彝红》,导演黄定山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的导演。他说:“大凉山的人民对刘伯承将军当年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并建立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的历史记忆犹新,并对这段故事充满感情。为了排练这部戏,今年除夕我就来到大凉山,大年初一开始排练,这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当地演员的热情让我难忘。”北京的艺术家用艺术援助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让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现有很大的提升,少数民族对自己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也感动了这些艺术家。

文化援助有利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北京的艺术家赴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艺术援助,近年来在一些艺术院团已经形成趋势。2014年中央民族歌舞团就与新疆麦盖提县刀郎艺术团建立合作关系,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帮助刀郎文工团创作排练歌舞诗《永恒的刀郎》于去年年底来京演出;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王舸和许锐帮助云南哈尼族创作的《诺玛阿美》也在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提升地方文化上有着很好的展示;而著名编导张继钢在为柳州歌舞团创作了《阿桂大哥》后,去年又为柳州创作了《侗》。

文化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演艺事业,不仅让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在更好的环境下传承,更能提升文化传播的品质。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许锐说:“艺术家帮助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创作,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先进的文化传承方式,带来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机遇,让少数民族文化在具有更高的艺术品质上展示和传播,有利于当地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石凝(QS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