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航行中的“90后”探索者

2016-09-09 09:24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胡杨:航行中的“90后”探索者

近日,“失真的美好”青年艺术家联展在798盛世天空美术馆开幕,参展作品围绕“失真”这一主题,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呈现出一种相对于“真实”的背离,却又并不排斥对美感的表达。对此,策展人之一、青年艺术家胡杨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本展的策展思想,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创作的一些看法。

北京商报:本次联展的主题“失真的美好”有何寓意?希望向观者展现什么?

胡杨:“失真的美好”,首先是对于“美”的不排斥,而这里提到的美又是处于一种“失真”状态下的,“失真”意为一种有反常态的表现及观看方式,意在发掘提炼升华于真实之上的美。 关于“常态”与“反常态”,我相信是每个进步艺术家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次联展出现的绘画和雕塑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将长久地延续下去,其自身的魅力必然不容小觑。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和雕塑对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艺术家对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种创新是方方面面的,从内容到表现方式,从形式感到呈现与观看等等。这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都是从各自所感兴趣的点进行着某种意义上的“反常态”实验,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让人充满新鲜感。

北京商报:毕业后的创作思路与心态有哪些变化?

胡杨:在毕业的三年中,刚开始我并没有去急着创作,而是花了一段时间去思考,去游历,去积累。我觉得这样的经历是必要的,这让我很好地抛弃掉在学院里的一些惯性思维模式和束缚。然后在2015年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了,便又重新拿起画笔,去做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当然,这个过程也是纠结踟蹰的,但经历过这些后,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北京商报:你曾经表示,作品“绿墙系列”来自记忆中的一个印记,带有些许的怀旧情愫,绿墙也出现在不少国人的群体意识之中。在你看来,创作与时代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又该如何互补互用呢?

胡杨:“绿墙系列”是去年开始的一个系列。我每年都会有一个系列对新的技法做一些探究。绿墙算做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符号,又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背景颜色,就如同老照片的泛黄。我认为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其创作应该具有所在时代的时代特色,否则便枉费生活在这个时代。这里的“时代特色”不是指作品的内容或主题,它应该是形式和个人艺术语言的时代特色。

北京商报:“失真的美好”青年艺术家联展中展出了你今年的几件新作,这些新作与之前的“绿墙系列”、“金银系列”有无联系?

胡杨:前面说到的这两个系列从表面上来看好像与这次“失真的美好”展览中的作品没什么关系,但其实这次展览中的作品也是我艺术脉络上的一个分支,它也是我基于技法研究的一个成果。而内容上,我试图让自己显得更加的简单轻松。我本不是一个“苦大仇深”的人,也没有那么多深刻的问题需要讨论。画如其人,简单、有趣,也就够了。

北京商报:在你看来材料对绘画创作有哪些影响?创作时会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吗?

胡杨:材料的运用永远是艺术家探讨的话题。在绘画方面,我几乎已经放弃掉油画颜料了,而采用色彩更加艳丽的丙烯颜料。在我看来,油画颜料已经是相当古老的产物了,它无法满足我对如今世界的表达。在艺术形式方面,我会以绘画为主,但各种艺术形式我都有了解和尝试。像装置和综合材料方面也都是我感兴趣的方向。

北京商报:如何看待艺术市场与个人创作?

胡杨:好多的艺术家觉得谈艺术市场是可耻的,我并不这么认为。艺术家也是人,也要生活。而且我觉得艺术市场和个人创作是紧密关联的,只有创作了好的作品,才能在市场上得到支持,而市场的支持又使得艺术家能去创作更好的作品。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如今的艺术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卖画买画了。衍生品的发行、艺术IP的提取与授权,甚至是网络传播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等。谈这些其实并不是完全在谈如何通过作品赚钱,这也是作品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好的作品是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的。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市场而忽略了作品的质量,这样的艺术家注定是走不远的。

北京商报:今年你创作了不少作品,下一步有什么创作方向?

胡杨: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将延续今年的新系列。技法上会追求更加细腻和精致,内容上依然会延续轻松有趣的话题。在这个系列中,整个创作过程会显得特别愉悦,不累。如同我在“失真的美好”前言中提到的一样,我也希望我和观者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来对待我的作品。

北京商报:作为一名“90后”艺术家,你认为自己与前人有什么不同之处?“90后”艺术家群体的特点有哪些?

胡杨:其实“90后”现在正是精气神最旺的时候,作为艺术家也是创作欲望最旺盛的时候。而且作为社会中最年轻的一辈人,我们也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代原住民。我们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我们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在“90后”一代的艺术家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所认同的事物的坚持,甚至都可以用偏执来形容。而且趋同化的现象已经荡然无存。整个的大局面就像是大河流入平原,分流成无数支流,虽然这些支流有可能会很细小,但都义无反顾地流淌着。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张舒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