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1日,中央芭蕾舞团将在北京天桥剧场隆重上演2016年度大戏——娜塔莉娅·玛卡洛娃版古典芭蕾舞剧《舞姬》。该版本的《舞姬》是娜塔莉娅·玛卡洛娃在1980年为美国芭蕾舞剧院编排的全本之作,结构紧凑、波澜起伏,更加凸显全剧的矛盾主题,体现了这位国际芭蕾巨星作为编导的驾驭能力。
1877年2月4日,圣彼得堡帝国剧院,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的著名编导马里乌斯·彼季帕的巨作《舞姬》问世,由此在世界芭蕾史册上留下了又一光辉璀璨的瑰宝。100多年来,莫斯科大剧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和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等均上演过出自不同编导的不同版本《舞姬》,且不断被复排,这部风格独特的作品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舞姬》具备传统浪漫芭蕾的典型特征,充斥着爱情、嫉妒、复仇的冲突因素,讲述了一段凄美而曲折的爱情故事:原本将自己供奉给神的舞姬妮基娅和青年武士索罗尔之间萌生了爱情,宣誓要忠于彼此,然而,大祭司也爱着妮基娅并蓄意阻断她与索罗尔的关系,尊贵的国王则要将女儿甘扎蒂公主许配给索罗尔做未婚妻,与公主结怨的妮基娅在前者与索罗尔的订婚庆典上被公主藏在花篮里的毒蛇夺去了生命,索罗尔的内心经历了酷烈的考问与煎熬,最终,在神灵毁灭性的震怒中,索罗尔追随妮基娅的幽灵而去,梦圆天国。
《舞姬》的故事源于印度古代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剧作《沙恭达罗》。在古印度严苛的种姓制度下,这类企图跨越社会阶层的奋不顾身的爱情,引燃自焚的烈焰也是合乎情理的。 《舞姬》华丽而又略带神秘感的印度风情,以及严苛制度下的恋情导致的悲剧结果,给了作曲家和编导充分发挥的空间,也让当时已经有了“开眼看世界”的自觉意识和热切憧憬的欧洲观众从中获取了感官满足。
《舞姬》将古典芭蕾的表演技巧与艺术价值全面地呈现出来,凭借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征服了世界观众。剧中的精彩段落不计其数,第一幕神庙中众舞姬曼妙轻柔的群舞;第二幕王宫订婚仪式上悲痛心碎的妮基娅摄人心魄的独舞;以及最著名的“幽灵王国”场景中,一身洁白芭蕾舞裙、披着白纱的群舞演员做着缓慢、重复且整齐划一的“阿拉贝斯”,从舞台后方沿着斜坡走下来,那种暂时抛开剧情的抽象美所达到的震撼效果,被树为“古典芭蕾群舞的典范”。
《舞姬》的音乐由著名奥地利音乐家路德维希·明库斯创作,明库斯本人是小提琴演奏家,他的乐风绚丽多彩、明快活泼,尤其在本剧的音乐创作中,他大胆融入了大量印度音乐的旋律,民族色彩浓郁、生机盎然。音乐、布景、舞蹈和剧情,在《舞姬》中实现了自然而完美的融合,仿佛浑然天成的一块玉石。这部经久不衰的集古典芭蕾与浪漫主义之大成的作品,是检验一个芭蕾舞团真实实力的标杆。
中芭多年来演绎玛卡洛娃大师的《天鹅湖》所取得的成功,以及此前拥有的《舞姬》经典舞段“幽灵王国”的演出经验,也为剧团坚定了信心,为此次能够圆满完成《舞姬》的全剧首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剧毋庸置疑的在专业上的难度、宏大的场景、方方面面的协调和配合,对不同部门提出了挑战。中芭在艰巨的任务面前,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和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
2016年8月27日晚,中央芭蕾舞团在冯英团长的亲率之下,在首都国际机场隆重迎接“女神归来”——娜塔莉娅·玛卡洛娃于九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回到阔别已久的中芭。此次,玛卡洛娃大师怀着对中芭的深厚情谊,以76岁的高龄不远万里,再度来京为中芭排演她的毕生之爱《舞姬》——这部因她的改编而得以流传、红遍全球的古典芭蕾巅峰之作。玛卡洛娃的归来,也标志着古典芭蕾舞剧《舞姬》的中国首演正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这个金秋,让我们共同期待中芭《舞姬》揭开那神秘诱人的面纱,一展芳容。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