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邓拓在《北京晚报》发表“两座庙的兴衰”一文,文中说:“现在顺义狐奴山下,有若干村庄就是历来种稻的区域。你如果走到这里,处处可见小桥、流水、苇塘、柳岸,穿插在一大片稻田之间,这才是真的北国江南,令人流连忘返。”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京郊日报》一位记者到顺义北小营一带采访,他见这里水网密布,河渠纵横,稻畦满野,芦苇摇曳,鱼虾丰富,不禁叹道:“北小营一带,不亚于江南水乡。”
我要说的东府村,就位于北小营境内,狐奴山下。依着水资源丰富,这里自古以来盛产稻米。在顺义,要是提起稻米,人们会告诉你以东、西府的大米为最佳。那里出产的大米,称为“大白王”,米粒如英,晶莹透明,蒸成饭后呈青蓝色,米粒颤悠悠,性粘浓香,口感好,屋里米饭蒸熟后,屋外飘香。吃剩下的可以连蒸三次不变形,味道仍和原来一样,因此又称为“三伸腰”。清康熙时曾做为贡米,进奉朝廷,远近都有名。据说,还有心细的人家保留着当年交米时官府开的收据。
东府村历史悠久。史载:汉高祖五年至十二年在北小营狐奴山下设狐奴县,今有遗址,为顺义区保护文物。上世纪70年代,在东府村村东发现汉代墓葬,出土陶器多件。
东西府村、仇店以及前后鲁各庄,向南至南彩等村,自古以种植水稻为主,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东汉,至今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建武十六年,张堪拜渔阳太守。《后汉书·张堪传》载:“在狐奴山下开稻田八千顷(一顷约合今30亩),教民种植。”他为官勤政,关心百姓疾苦,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他来到狐奴山下,发现这里水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泉眼密布,一年四季涌水不止。泉水聚在一起,蓄成水泽河流,曲折潆洄。
当时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人们只知道种植旱作物,这天然丰富的水资源只有白白地浪费,还给人们带来灾难。张堪曾任蜀郡太守,通晓水稻种植技术,想利用这里的水资源为民造福。他对这里的水源、水量、水温、水的流向进行调查,发现这里的水冬温夏凉,适宜种植水稻,就从南方引来稻种,把全家也接到任上。于是,由他和家人为乡民示范,教导水稻种植技术,并鼓励百姓开垦荒田,种桑养蚕。从此以后,这里有了水稻,并获得丰收,当地百姓因此生活富足。当时有民谣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后出塞也有过描述:“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上世纪70年代初,笔者因工作常到狐奴山一带。放眼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稻田里有大大小小许多泉眼,如珍珠四下散落,汩汩往外涌水。一位老人形容是水托地,这里“马蹄窝下都有泉”,村人夏季去地里劳动,不用带水,口渴时,用手在地上随便扒几下,地下就会涌出水,待水中泥沙沉淀后,捧起就可以喝,清冽甘甜。东府人烧开水,壶内不结水垢,可见这里的水质。在狐奴山下,人们手持水桶,弯着腰就能从井里舀水。
东府村周围密布大小泉眼,村北有龙尾坑。《民国顺义县志》:“龙尾坑,在东府村北。面积约5亩,周围筑堤,涓涓泉涌,聚而西流。”邻近的北府村曾有一泉,泉水旺盛,是顺义旧时一景,称“圣水三潮”。它位于狐奴山下,传说地下通着海眼,一日三溢,海潮则大溢。这些泉水一年四季涌流不断,聚成河流。当地人说,这一带的稻田,从不用水浇,全靠泉水自流灌溉,又称“活水”。
顺义境内有箭杆河,而东府村北的龙尾坑即是箭杆河的主要发源地。龙尾坑又被称为“龙潭”,而龙潭位置又不固定,今年在你家田边,明年又到了另一家地头。冬季,泉水仍涌流不止,也是一道风景。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冰封雪裹,一片肃杀的景象。但在箭杆河两岸,常可见到一股股袅袅的烟气,近前,可见汩汩的泉水往上冒,用手试试,水很温和。若沿箭杆河向前走,常可见冻冰之上流动着活水。作家刘厚明曾以箭杆河两岸村庄为背景,根据当时形势,创作了曲剧《箭杆河边》,名噪一时。
东府村种水稻,清明前开始整地。那时乍暖还寒,水里还有冰碴,人们赤着脚,冰凉刺骨。这里种稻又不同于其他地方育秧插秧,而是往地里“点籽”。待稻苗长出水面,人们就开始抓秧,第一遍叫“爬垅”,第二遍叫“匀苗”,第三遍是除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水稻10月中旬收获,生长期200天左右。水稻收割后脱粒,用双手往石磨上摔打,稻谷就会脱离稻穗。而后再“上砻”脱壳。“砻”是一种木制的碾子。而村人计算产量又有自己的计量方法,我们计算单位一般为“斤”,但那里通常用“量”计算。村人们说起产量,会说一亩地打了多少量大米。
夏秋之际,这一带稻畦星罗棋布,无边无际,地下泉眼汩汩涌出,一派鱼米之乡的景象。站在狐奴山上,举目四望,但见绿地平畴,稻畦满野,如锦如绣,一望无际,绿水曲流环绕其间,苍波浩淼,又有坑塘芦苇犹如翡翠点缀其间。远近村庄,炊烟袅袅,一派田园景色,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当年顺义一景,名“狐奴远眺”。有人咏诗曰:“狐奴孤峙耸云中,极顶登临眼界空。四面青畴平入画,一湾绿水绕成弓……”
从张堪提倡种稻至今,顺义种稻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为感谢张堪造福一方,百姓们在顺义前鲁各庄为他修庙,名“张相公庙”。正殿内塑有关公和张堪的塑像。关公居东,张堪在西。张堪右臂半屈,手伸二指,意为开垦一亩荒地奖励二吊钱。在他旁边,还有一位老者,据说是他的岳父,老者左侧扬着手伸出五个手指,意为种一亩水稻只需交五钱租子。庙内还有壁画,名“耕耘图”,画的是水稻从整地、撒种、抓秧、浇灌、施肥、收割的一系列生产过程。庙内还有碑,详细记述了张堪的生平政绩,供后人追思、景仰、祭奠。在当地,还流传着“大小亩”的传说。张堪引种水稻成功后,鼓励百姓开荒种田,并发放奖励。有的人动了歪脑筋,少种多报。可他们没预料到的是,三年后,按上报的亩数收粮,那些虚报的人吃了亏。东府村内外坑塘遍布,长满芦苇,冬闲时,村人多能用芦苇织席编篓贩卖,以赚取一些收入。
《顺义县志》记载:“汉张堪为渔阳太守,开顺义狐奴山地为田,至今人食旧德,称说不衰。”有了张堪引种水稻,绵绵延延1900多年,这一地区有数十代人享受到了他带来的恩泽。为人们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近年来,发展经济,城市规模扩大较快,用水量激增,水利部门为解决城市用水,在潮白河边打了许多机井,这一带泉眼渐渐消失,江南水乡风光不再。由此想到,节约用水的意识,应深深映在人们脑子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格外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