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张子枫:八岁开始走演技派路线

2016-09-07 08:1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八岁因《唐山大地震》成名 如今借《小别离》吸睛

2001年出生的张子枫,8岁就因《唐山大地震》成名,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拍戏。但受年龄和题材限制,多是女儿、女童之类的配角,光芒归于平淡。去年的电影《唐人街探案》和9月6日刚刚收官的电视剧《小别离》,是难得以孩子为主视角的商业作品,张子枫再度抓住机会灵光乍现——前者结尾处意味深长的一笑,后者为成绩发愁又不乏个人主张的“学中”,都拿捏有度、恰到好处。有人将张子枫跟欧阳娜娜、蒋依依、林妙可等称为四大花季女星,殊不知张子枫是走演技派路线的。

说演技

每次尽量做到投入就好了

北青报:“朵朵”塑造起来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张子枫:最难的就是要把她演得很真实,让大家感同身受。要仔细观察,去思考。我们这么大孩子有一些心理,比如跟父母吵架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想,为什么会生气得要哭,父母可能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北青报:怎么看待观众叫你“老戏骨”?

张子枫:老戏骨,我觉得也不是了,还是要认认真真努力拍戏就好了。

北青报:有媒体把你和欧阳娜娜、蒋依依、林妙可称为四大花季女星,你喜欢这个称呼吗?

张子枫:称呼的话,无所谓吧,反正终极目标是有自己喜欢的戏,每次尽量做到投入就好了,也有很多不足吧,还是需要改进的。

北青报:你的演技是怎样炼成的呢?天赋还是后天的比重多一些?

张子枫:天赋还是后天?其实这个我觉得只要你肯努力,即便没有天赋也是可以的。

北青报:影视圈童星转型的案例,成功和失败的都不少,平时跟家人讨论过这些事情吗?

张子枫:希望成为一个好演员,就是这样,一个戏好的演员。

北青报:从《唐山大地震》到《小别离》,观众看到了你的成长。自己觉得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子枫:变化其实并没有特别多吧。演戏方法上,原来只是简单地觉得投入就好了,但是现在要在投入的基础上更注意人物性格,要更突出个人。

说海清

没事就爱针灸、拔罐

北青报:《小别离》是继《心术》之后第二次和海清合作,感觉怎么样?

张子枫:在拍《心术》的时候,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对手戏,《小别离》因为成为母女,对手戏就变多了。演《心术》的时候觉得海清是蛮女神范儿的一个人,《小别离》就是女神经范儿的妈妈。

北青报:拍《小别离》的过程你跟海清有什么特别好玩的互动让你印象深刻?

张子枫:好玩的事有很多,比如海清妈妈没事就爱针灸、拔罐,不止黄磊爸爸被她拔过,导演还有我都被“问诊”过。我太小不能拔罐,就给我把把脉,跟我讲,你是不是这不好,是不是那不好,最近空气不好,你是不是要上火?海清妈妈做饭也很好吃,有一道菜叫蟹黄豆腐,她把鸡蛋做出了螃蟹的味道。

说生活

想法特别多,比较有主见

北青报:朵朵和生活中的你像吗?

张子枫:并不像,很多选择上的想法,可能跟她不太一样,但是她和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法都会特别多,都是比较有主见的女生。

北青报:有跟朵朵一样的经历或者感受吗?

张子枫:肯定有,而且我觉得朵朵这种经历不只是我,是整个我们这么大年纪的孩子都会有的。

北青报:听说你在片场一边拍戏一边学习、写作业?

张子枫:对的,没事可能会默写,有时间背背。

北青报:朵朵写网络小说,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爱好吗?

张子枫:我和朵朵一样也很爱看书,但是我看的范围更广,什么推理、金融,或者科普、散文、诗词等,没有固定类型的。小至儿童书籍《三字经》、《成语故事》,大至讲货币、金融的,都可以。

北青报:你有出国留学计划吗?还是选择在国内继续边学表演专业边拍戏?

张子枫:其实也有想过,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定。因为在不断地成长,想法也在变,还没有特别确定的目标。

北青报:生活中父母会干涉你早恋吗?

张子枫:也没有,母亲可能提到过,顺其自然吧,都可以。

北青报:很多观众看剧,包括已经过了青春期的成人,都会感慨要是有个方圆那样的父亲就好了。你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吗?

张子枫:并没有,但并不代表我不期待。这样的父亲真的很好,可以尝试跟孩子做朋友。我觉得像童文洁这样的妈妈,真的好严厉、好凶,但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其实挺让人心疼的。

北青报:你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看你拍的戏吗?

张子枫:有的同学在看,他们给我发的最多的信息就是,哇噻,太像他们的生活了,唯一区别就是我妈不上班之类的。每天好几个同学会给我发。我们这么大孩子,都是深有感触。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杨文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