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赛落幕

2016-09-05 09:01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赛制处处皆创新

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于9月2日晚落下了帷幕,历经三周紧张激烈的赛事,最终来自日本的木岛真优拔得头筹,获得了堪称全球音乐赛事中最高大奖奖金十万美元。俄罗斯选手多加金、中国选手刘鸣和等分获二至六名。韩国选手宋知垣虽无缘决赛,却以其动人地演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荣膺“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太平洋之星”。人文精神奖则花落中国甘肃会师中学的校长吴泰祥和副校长杜正权以及来自阿富汗的女孩涅金·帕尔瓦克。长达三周的比赛,通过全方位、高难度的赛程设置,以及一流的评委阵容和选手水准,让全球爱乐者都聚焦在这一国际性赛事上,掀起一股不小的热议。

赛制创新:从每个角度去检验真正的音乐家

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自第一轮的四分之一决赛起,被讨论最多的就是曲目设置的难度。选手要在第一轮共完成两首帕格尼尼随想曲、伊萨伊及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半决赛更是加入了室内乐合作,分为了三大环节——钢琴三重奏、中国作品及奏鸣曲、与室内乐团合作莫扎特协奏曲(且华彩部分需要自创);再加上决赛的一首炫技曲目和一首协奏曲,每一位选手在参赛之前都要准备长达四个小时左右的曲目量,这是为国际同类赛事所罕见的。

但正是通过这样的赛程设置,让选手全面综合的音乐素养展现在评委和听众面前。他们的高水平不只是体现在技巧上,更是体现在创新力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诠释上。

德国选手斯特凡·塔哈哈在莫扎特协奏曲环节用《梁祝》元素创作了华彩,西方音乐“混搭”东方韵味,令观众叫绝。他表示:“尽管这次比赛的曲目量很大,难度很高,但这恰恰能展现一名全面的音乐家的样子,该如何用音乐与观众交流。”

文化交流:外国选手演奏《梁祝》更多元

充满中国戏曲音乐元素的《梁祝》,对于海外选手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梁祝》作曲家之一陈钢说:“《梁祝》对他们来说很难,音准难,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把握更难,但他们的演绎让我感动。”

选手也表示很享受这个过程,来自俄罗斯的谢尔盖·多加金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和乐队合作拉《梁祝》,借此体味更浓郁的中国元素。

何占豪表示,不能苛求每一位外国选手都要拉出纯正的中国味道,一首曲子经由不同演奏家二度创作,就会诞生不同的版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和创造,演奏家越多,版本也就越丰富。

一直在说“中国文化走出去”,但在这次比赛中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让西方人主动来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同样是有效的方法。这次“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太平洋之星”的获得者、韩国选手宋知垣就曾透露,她在准备《梁祝》的时候,就听了大量的中国戏曲。比赛期间,组委会还组织各国评委一起观看了俞丽拿老师对《梁祝》的讲解视频,他们在听了18位半决赛选手演奏之后,都对这部作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去购买曲谱。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