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选手在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半决赛阶段激烈竞争,最终有斯特凡·塔哈哈(德国)、林品任(美国)、柳鸣(中国)、木岛真优(日本)、谢尔盖·多加金(俄罗斯)、黄凯珉(美国)6名选手进入了昨天和今天的决赛。而半决赛阶段设置独特的“演绎中国作品”环节,更是异彩纷呈,中国选手的了然于胸、基因传承自不待言;外国选手的认真准备、深入研究和东西融合,更是在让人惊喜之外,也给中国选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半决赛规定中国曲目
本次大赛半决赛的曲目设置,不仅将考验选手在室内乐中的协作能力,还会让中外选手诠释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用琴弓“讲”好中国故事。每一位中外选手都直面本届比赛规定的中国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伴奏)的演绎。为此,各国选手都力图用自己独有的音乐诠释这个凄美的中国爱情故事。在半决赛前,韩国选手宋知垣就专门去找了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以及乐器的视频和资料,尝试研究中国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滑音,也试图弄明白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去理解每一个乐段所对应的故事情节。来自意大利的选手安德烈·奥比索特意去听了二胡版本的《梁祝》,他说,“对我们所有外国选手来说,拉这样的中国曲目是有相当大难度的。我去研究过这个故事,会想象自己是在歌剧院中表演,更愿意当一个歌手去吟唱而不单单只是拉琴。”
通过比赛建立传播平台
其实早在六月,比赛组委会就将俞丽拿老师《梁祝》教学视频中的文字整理出来,翻译成英语,连同视频一起给到每一位选手。数十年来,中国选手参加了无数的国际比赛,拉的都是外国作品,现在中国作品《梁祝》被指定为此次比赛的规定曲目,不但受到选手的欢迎,也得到外国评委的一致肯定,如美国评委丹尼尔·海菲兹在听完俞丽拿对《梁祝》的讲解后,就表示要把《梁祝》的视频放到自己学校的网站上。通过比赛建立推送中国文化的专业平台,激起外国选手、评委和音乐机构的热烈反响,也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透露,现在已经有中国音乐家向我们推荐更多的中国作品,今后的比赛我们不但要演奏中国经典作品,还要委约原创作品,推动中国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半决赛过程中,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之一何占豪特意来到比赛现场,听一听中外选手对于这部作品的诠释。“有个外国选手特别打动了我。听得出,她对我们民族音乐很熟悉,尤其是‘楼台会’那种惜别的味道把握得很好。我们不能苛求外国选手一定要拉出纯正的中国味道,每一位选手都有着自己的解读和创造。一个曲子,经由不同演奏家的二度创作,就会诞生出不同的版本。演奏家越多,版本就越丰富。像这次比赛,18个选手,就有18个不可复制的版本,他们的演奏使得《梁祝》更多元。”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
■古典李论
十八版《梁祝》是火种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的作品走向世界”这样的“口号”时时挂在中国文艺界尤其是舞台艺术界人士的嘴边,是一个必须去面对和实践的课题,更是“难题”。在古典音乐界,多年来,带着中国作品走向世界不可谓不频繁,而《梁祝》和《黄河》是两个最频繁被带到西方世界演出,也是最成功受到西方观众喜爱的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协奏曲。
但是有一个问题依然如故,西方观众在新鲜感受之后并没有机会多次重复性地接触《梁祝》和《黄河》,这些中国作品也基本上没有能够成功地被西方主流、顶级交响乐团纳入到乐团跨年的音乐会曲目当中,仅仅依靠在西方大获成功的中国音乐家的努力,也是不足以完成推广工作的。所以,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半决赛设置的这个中国作品环节就特别让人眼前一亮,余隆在私下表示:“我用顶级的奖金和顶级评委团吸引来全世界最优秀的选手,他们必须学好拉好《梁祝》才有可能进入决赛。这些人都是未来的演奏名家,当一支世界级乐团邀请他去演协奏曲的时候,他就有可能推荐自己最有特色和心得的《梁祝》,18个半决赛选手就会有18个版本的诠释,这样的借力和接力,每年一拨,远比咱们的乐团海外巡演传播的效果要大得多。”
评委团中的丹尼尔·海菲茨的看法更让人觉得前景一片光明,“毫无疑问这次比赛促使大家去了解、学习中国作品,它将《梁祝》带给更多之前没有听过《梁祝》的人。比如由于这次比赛,我身边的人、我学校里的学生都开始听到乃至学习《梁祝》,所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一个来参加比赛或者观赛的人都会回去向周围人谈论《梁祝》。在半决赛环节听过十八遍《梁祝》以后,大家都会更加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内涵。整个世界都在看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整个世界都会注意到《梁祝》,注意到中国音乐和文化。”
斯特恩比赛不仅仅关注《梁祝》,中国作品环节每年都换作品,但目前拿得出手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除了《梁祝》几乎没有,余隆代表大赛艺委会已经在向中国作曲家们喊话:赶紧写小提琴协奏曲!明年也许比赛用的就是你的作品!
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