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纪实摄影师马克·吕布于法国当地时间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生前他是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欧洲分部主席,而他的另一重身份将他与中国紧紧相连。他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也是拍摄中国时间最长的西方摄影师。
马克·吕布以来自东方的摄影报道而著称,凭借对中国题材的偏爱与熟悉,他成为与布列松、罗尔夫·季尔豪森、布瑞恩·布莱克齐名的纪实摄影大师。他曾出版 《行摄中国40年》《中国所见》《黄山》《上海》等与中国相关的摄影集。
即便到了八旬高龄,马克·吕布也从未停止拍摄的脚步,他喜欢独自拖着行李箱在世界各地行走。而中国是他从来不会忽略的一站,从1956年到2012年,他到中国拍摄的次数达到22次。与一些西方摄影师习惯往照片里注入个人理解不同,他镜头下的中国,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很重要。”他说。
马克·吕布拍摄过不少中国伟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还有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他对此非常骄傲。上世纪90年代,他镜头里的巩俐满脸纯真,艺术圈如日中天的方力钧当年则是稚气未脱。而他拍得更多的还是普通人的生活场景。透过那些生动的细节,他让西方人认识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法国,马克·吕布几乎成为中国的代言人。巴黎有一家专门办理法国人赴中国游的旅行社,把马克·吕布有关中国的照片贴在大门口,用这块“金字招牌”招揽生意。
马克·吕布一生都信奉“决定性瞬间”的理论,因此他特别在意抓拍。同时,曾经身为工程师的他格外痴迷线条之美。当他摁下快门,一张有着理性构图、悲悯情怀与随性诗意的照片就诞生了。
马克·吕布有一句名言:“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本身不断变化之时。”如今,这句话依然影响着众多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