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混搭”相声《北京》能否靠融合取胜

2016-08-25 09:22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杂技“混搭”相声《北京》能否靠融合取胜

由中国杂技团原创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的杂技剧《北京》,日前入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博纳星辉大剧院。语言杂技剧《北京》与中国杂技团以往的晚会、剧目均不同,这是一部由相声与杂技两门艺术结合的创新剧目,但是这样的表演形式能否为杂技摸索出一条新路呢?

突破传统桎梏

杂技,虽然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承,有喜闻乐见的基础,更有高、难、险、美的绝活儿,单看都是珍珠,可散着卖却未必能得高价,在当下互动体验性日趋增强的演艺市场动态中,只有美妙的绝活儿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需求的,杂技也开始另辟蹊径,将相声和杂技“混搭”创新性地推出语言杂技剧《北京》,让观众感受到“有趣味、有乐儿、有绝活儿、有内容”。

据了解,《北京》这部剧是中国杂技团首次尝试将相声与杂技相结合,同时也是全国杂技舞台剧范围内的第一次。《北京》以北京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为背景,以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化为内容,以跨越古今不同时空的两个人物为贯穿,用大众化的审美方式将北京城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脉络勾勒出来。该剧在今年6月15日展开首演后,迅速引起了大量观众的注意,观看总人数高达16万余人。

“《北京》所体现出的乐和绝活儿并非是相声演员和杂技演员的简单叠加,对于相声演员来说,不仅要发挥相声艺术本身幽默、智慧的天性,还要展示相声艺术本体的绝活儿;而杂技演员一方面要充分展示杂技本体艺术的高难险美,同时要融入幽默的戏份表演,通过桥段的巧妙设计,让杂技和相声形成了和谐互动和有机串联。”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说道。

评价褒贬不一

“实在是太精彩了,《北京》这部剧表演形式非常新颖,杂技演员和相声演员的功底也很深厚,真的是既有笑声又有掌声。”消费者徐女士在观看完表演后十分激动,她认为在一场演出中不但可以欣赏到《俏花旦-空竹》、《滕韵-十三人顶碗》等多个斩获国际大奖的精品杂技节目,还可以观赏到令人捧腹爆笑的相声表演,非常超值。

然而也有部分观众认为,这样的演出形式不够纯粹,如此“混搭”更显得不伦不类,在文艺工作者曾女士看来,相声的加入虽然给杂技剧增添了不少笑料,与此同时也削弱了杂技的技巧性展示,舞台呈现出的内容太丰富,便会缺少层次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中心主任张之益认为,现今艺术形式的呈现进入多元化时代,而“混搭”表演也屡见不鲜,这些其实都是行业在发展中的探索。因此对于一个融合的作品,不能以单一某一方面做评论,比如单以杂技的标准来评价相声杂技剧,这是不全面的。同时,多样表演形式的融合也有一定风险,但是不断尝试创新这一方向的行为,应该是需要提倡的。

模式仍需探索

“将不同的演出类型进行巧妙融合,可以提升作品的影响力、知名度,提高内在价值。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嫁接时要吻合人们的接受程度,并要考虑二者是否能实现融合,应如何融合,避免出现异形的结果和冲突,导致最后的呈现内容或形式令人们无法接受。”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立强认为,通过不同形式表演艺术的“杂交”,也许会吸引到目标受众以外的群体,扩大传播范围,比如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吸引到年轻人,或是现代艺术形式受到年龄较大的人群喜爱,只是这样创新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

新中国杂技的舞台表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由最初的拼盘到后来的杂技主题晚会,再到现在的主题杂技剧目的发展,可以说这是杂技艺术追求发展进步的必然。

但是在目前的综艺类舞台演艺领域中,杂技所占比重较少,这与杂技艺术在当前大众心目中的普遍认知度低有紧密关系。“作为杂技演艺的从业者,我们却并不认为杂技在综艺演出中是点缀作用,因为杂技本体技艺拼的是品质而非数量,在综艺演出现场尽管大多数时间杂技节目的数量少,但是杂技节目确是最能带动现场气氛和引起观众热烈反响的艺术门类。”张红强调。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