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宇
跟笔者年纪相仿的“80后”北京乐迷,很多都是听着“北交”的音乐长大的。北京交响乐团,首都古典音乐的明珠,演的多是什么音乐呢?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南国玫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拉德斯基进行曲》等);与施特劳斯家族同时期、风格类似的其他舞曲性质作品(如苏佩《轻骑兵序曲》《维也纳的早中晚序曲》,瓦尔德特菲尔《溜冰圆舞曲》,雷哈尔《金与银圆舞曲》等);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1、第5号;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还有大量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优秀中国作品,如《红旗颂》《瑶族舞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北京喜讯到边寨》等。
也许“资深人士”会提出质疑:这不都是没什么深度的大俗曲么?总这么演下去,岂不如同“搞堂会”?然而事实却是,北京交响乐团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演出这些曲目,铁打的音乐流水的观众,客观上为京城观众步入古典音乐世界开辟了捷径,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与持续性的保障。试问,有多少普通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马勒、布鲁克纳、瓦格纳的作品?又有多少普通观众能够一上来就抛弃对优美、简洁、明朗、浅显的旋律美的追求,径直投身复杂的和声与织体?我们常说凡事都要“从娃娃抓起”,北京交响乐团的曲目体系,恰恰符合了青少年对古典音乐的认识规律。正因为此,北京交响乐团多年来一直承担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重任,一年又一年的校园音乐会,使得北交成了学生们最为熟悉的音乐团体。
在一次录制有关古典音乐的校园广播节目时,一位资深乐迷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北交初次来到一所高校举办音乐会时,正式曲目已经结束,学生们却根本不懂得“持续鼓掌”要返场的礼仪,生生把谭利华指挥“晾”在了台上。谭利华并没有因此而结束音乐会,而是面带笑容地走回指挥台,耐心地告诉同学们,要继续鼓掌、欢呼,乐团才可能会有加演曲目送上。这一下,同学们学会了,拼命鼓掌、欢呼,谭利华也大方地指挥乐团一口气加演了三首曲目。我想,这样的情景,将会深深铭刻在所有聆听过这场音乐会的同学的脑海里。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古典音乐的普及,难在进门。只要进了门,上了道,巴赫、贝多芬、勋伯格、贝尔格,总有适合你的音乐,总有一辈子接受不完的熏陶。无论你在探索古典音乐的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也不该忘记当初如何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