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音乐家而非选手”

2016-08-15 09:06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首届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揭开战幕

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李澄)“你们来到这里,是因为你们是音乐家而非选手。艾萨克·斯特恩比赛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浸透着斯特恩的音乐精神……”这是昨天上午,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开幕式上,评委会联合主席之一艾萨克·斯特恩的儿子大卫·斯特恩对来自世界各国选手最中肯的一席话。

历经长达两年的推动和筹备,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今天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正式开幕。据主办方介绍,该赛事自去年9月全球发布启动后,收到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名小提琴专业选手的报名申请,经过今年3月的预选后决出了最终来到上海进行比赛的各路好手。 

既然是一个“中国籍”的国际比赛,自然是少不了中国的主题。今年4月,在中美不同城市进行的有关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知晓度的街头调查,已促使这项赛事引起了更多中外人士的关注。本届入围半决赛的选手都将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赛制设定,又使得入围的中外选手们,早早就在解读这个动人的中国爱情故事。事实上,今后每届比赛都会有一首指定的中国曲目,甚至不乏委约作品,以期借助这一平台让既能在本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又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外选手经过短暂休整,便将投入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他们将历经四天的初赛,至多18人继续鏖战为期一周的半决赛,最终有6人进入决赛,展开最后的角逐。为保证紧张的赛程能有序进行,组委会人士也在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了观赛秩序,不仅观众要在每场比赛入场前寄存手机等带有摄影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评委也不被允许将手机带入场内,以营造良好的比赛氛围。

评委会联合主席之一徐惟聆对记者说,“与世界上其他小提琴大赛相比,斯特恩比赛的曲目更残酷,半决赛三道关卡,中国作品对选手们来讲就是一道难关,而钢琴三重奏的设置,更考验参赛者的合作能力;最后必须演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则更有一番历史意义,这是斯特恩当年在中国演奏的曲目,是一份纪念和艺术沉淀。”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