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2年,中国电影的“老大哥”终于上市了。8月9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成功登陆A股市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股票简称为“中国电影”,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46700万股,发行价格为8.92元/股。上市首日,中影开盘价为10.7元,最终以12.84元报收,涨幅43.95%,总市值高达240亿元。
近年来,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电影行业处于活跃增长期,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的积极注入,推动了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影视行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型朝阳产业,这一行业仍大有成长空间。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排头兵”,中影跨出了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成为国内A股市场迄今为止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上市的电影集团”。
据悉,中影此次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将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包括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数字影院投资、数字放映推广、购买影院片前广告运营权等项目。
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此次募集资金逾40亿元,是中国娱乐业迄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知名电影人高军认为,中影成功上市不仅是中国电影行业规范化的重大突破,还有望掀起国有影视公司“上市热”。
然而,12年时间,江湖地位已变,目前主导国内电影制片业的,已是民营公司,而中影能否借助上市重新夺回老大地位,目前尚无法判断,但从其股票名称由最初的“中影股份”更名为“中国电影”,不难看出中影欲重回行业榜首的野心。而业内也认为,从今年4月到暑期档的这段时间,国内票房出现环比明显下降,令电影界十分忧虑。业内非常关注中影上市以后,能否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转折点,能够重振中国电影市场,再次走上高速增长之路。中影未来的升值空间在哪里?
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表示,近几年来中影重视发展影视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及影视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全产业链布局成效显著。此番A股上市,中影将实现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强强联手,开启国有电影集团的新时代,努力推出更多两个效益兼备的影视力作。
根据中影的招股书,公司近3年共主导或参与发行790部国产影片和223部进口影片,市场份额达58.27%。其中,国产电影实现票房约327.42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58.41%。
发行是中影最大的优势,尤其是进口影片的发行。由于中国电影公司和华夏公司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拥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公司,如果有进口片进入中国,中影势必会参与发行。近3年,中影共主导或参与发行进口影片223部,实现票房228.92亿元,占同期全国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58.07%。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来自进口影片的发行收入占比分别为36.50%、46.59%和43.86%,毛利占比分别为23.20%、33.77%和37.17%。
招股书显示,在国产片方面,中影多数采取的是联合发行、代理发行、协助发行模式。联合发行电影包括《捉妖记》、《港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多部电影。而像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剧公司的优势主要是在制作环节。
对于中影的上市,兴业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公司具备渠道优势和体系内优势。首先,政策护航下寡占进口影片发行市场;其次,公司生长于广电体系内,使公司熟悉体系运作规律,可以降低政策及营运风险;另外,拥有65年历史的“中影”品牌足以带来资源号召力。加之中影发行价显著低于影视剧行业同期平均估值水平,兴业证券分析认为中影股价存在着较大上行空间。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影的资产总额达到了108.91亿元,净资产达到了47.94亿元。从招股书来看,中影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不是行业顶尖。其资产规模不及重资产模式的万达院线和华谊兄弟,营业收入也和万达院线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么,上市以后的中影将如何借助资本市场突围?
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相比万达院线和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近年来在资本市场频繁并购重组的大动作,由于机制的缘故,中影几乎默默无闻,上市后在业务投资、内容生产等方面都会有更大的运作空间。无论是以并购还是以股权的方式展开合作,都是上市前的中影很难做到的。
凭着中影这块几十年打造的牌子,在资本市场寻求突围,打造能与好莱坞竞争的电影集团,是中国影视传媒领域的一个期待。另外,中影上市后,在信息披露方面以及公司治理方面将有很大的改进,这对内地电影市场无疑构成利好,当天其带动影视传媒板块走强即反映了这一点。
面对这样一场由资本所带来的创新大潮,中国影人是否又准备好了呢?一切都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