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拔罐”是我们国家滴!

2016-08-12 09:18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这个“拔罐”是我们国家滴!

我对火罐的认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作为知青下乡插队担任“赤脚医生”,当地农村缺医少药,火罐、针灸、草药成了治病三大“武器”,用火罐治有些病确实管用,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医疗成本几乎忽略不计。

没想到,火罐这个古老的中医器具,居然在最近的里约奥运会火了起来,因为“飞鱼”、美国人菲尔普斯右肩处一堆奇怪的紫色印记吸引了众多眼球:难道这是什么酷炫的文身?非也。其实国人一看就明白,这是拔火罐留下的印记。

那么,“飞鱼”为何要拔火罐呢?因为对于游泳、跳水等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容易受凉,他们拔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祛除体内的寒气。

那么,拔罐疗法从何而来的呢?有国外医学网站说它来自古老东方文明的印度和中国。但是最早有详细文字记载的火罐疗法应该来自中国。

火罐疗法俗称“拔火罐”,也叫“拔罐子”“吸筒”,是中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

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对角法治疗脱肿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

到了隋唐时期,改用竹罐代替兽角,竹罐取材方便,且吸拔力强、疗效好。唐代医家王焘在所著的《外台秘要》中,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宋代也以竹筒为工具,但适应症扩大到内科疾病。宋代佚名编者根据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与苏轼的《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整理编撰而成的医学书籍《苏沈良方》,其中记载用火同方治疗久咳。

明代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火罐疗法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很多医生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使火罐的无药治疗转为有药治疗,因此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

到了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曰:“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不但正式出现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而且还推出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与竹罐相比,陶罐吸力更好,且不会像竹罐那样因久置干燥破裂而漏气。

火罐疗法虽然古老,但是至今相沿不衰,而且在外国人的眼里还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可不是吗?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邬时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