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化方式拍摄《中国通史》

2016-08-12 09:10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踏遍中国寻历史

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并拍摄的百集电视专题片《中国通史》正在电影频道(CCTV6)热播。纪录片制作历时五年,用执行总导演赵良的话说,“毫不过分地讲,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全中国每一个地方。”作为《中国通史》的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让史学走进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过去也有过《中国通史》,学术水平都很高,非常专业,但是想要一般老百姓全面读有一定难度。所以才想到通过影视化的方式去呈现,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影视化的中国通史。”

撰稿

专家跟组保证史实

《中国通史》再现的是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导致治乱兴衰的因素多种多样,以史为鉴,思往述来,是中国人对史学作用的基本看法之一。卜宪群坦言,《中国通史》虽有百集,但相比中国悠久的历史,实不算多。“我们把重要的研究成果选择出100个专题来拍摄,每一个专题都要经过专家反复讨论,每一个历史时段,也要经过反复论证。”

近些年,不少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题材而创作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通俗读物走向荧屏和大银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卜宪群曾在《敬惜历史文化资源》一文中提到: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些历史题材作品是目前广大青少年及社会上很多人士获取历史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果这些历史题材作品不能够正确地传播历史知识,势必会产生十分不良甚至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纪录片《中国通史》的出现,也有给历史题材作品纠错的作用。卜宪群直言,在制作过程中与拍摄团队的思维也存在碰撞。“有时剧组更希望故事化一点,我们当然也是允许的,但在基本史实上是不能动摇的。应该说这次剧组非常尊重专家的意见。所以在很多的问题上面,我们会派专家跟组拍摄,或者电话邮件沟通,一定要保证拍摄建立在基本的史实之上。”

拍摄

踏遍中国每个角落

赵良是纪录片《中国通史》的执行总导演,他曾在多年前拍摄过一个节约用水的纪录片。这部片子最终走进了小学课堂,他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告诉他,班里的同学自从看了以后,便以节约用水为荣,同学之间都非常认真地互相监督。在采访时赵良坦言,年轻一代的天真善良深深地影响了自己,这也是他认为从事纪录片行业的意义所在。

赵良说,网络信息发达以后,很多年轻人不问是非,不问青红皂白,引起了不少的误会。“我观察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缺乏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缺乏的就是从历史受到启发,从学习历史人物的处事方法中得到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茫茫历史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有魅力的古人无非几百,年轻人更应该成为他们的粉丝。”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赵良以及他的团队在五年中吃了不少苦头,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他的团队走到了沙漠、戈壁、高原等各种环境恶劣的地方,用足迹踏遍了中国的每一个地方来形容毫不过分。“我总是很担心他们”,赵良不止一次地说,“我们一个组冬天在东北拍摄的时候,零下好几十度,有一次他们往城里走,但是所有人都往城外走,说是预测可能有地震,但是每个人都不顾危险坚持把拍摄完成了,他们后来跟我说,如果真有地震,那更要加快速度,万一古迹被破坏呢?”

后期

加班熬夜椅子当床

《中国通史》采用的是边拍边剪的制作手法。对于赵良来说,最头疼的不是拍摄,而是后期剪辑。赵良告诉记者,剪辑的过程中大家连续熬夜才是最艰苦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刚开始是从下午1点到夜里1点,后来进度还是有点赶,就把工作时间调到了上午11点至夜里1点,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和很多分组导演进行沟通,一开会就没点,说是到夜里1点结束,一个压一个地往后拖,实际上根本说不准点儿。”赵良坦言,有时候累到不行,就只能睡在椅子上。

“要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物,了解他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研读社科院的文稿、拍摄团队编辑的文稿,等等,整个纪录片上百万字,基本要看个七到八遍。”赵良说,在拍摄的过程中,整个团队光“中国通史宝宝”就有三四个。“有的导演的爱人生了孩子,也依然在一线坚持工作,每次出发就是几个月,为了将郑和下西洋拍得更真实,我们坐着游轮,从广州出发到了新加坡,到新加坡、吉尔吉斯斯坦进行拍摄,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纪录片《中国通史》目前正在电影频道热播,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全片共百集,是个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专家,清华、北大、人大的学者及拍摄团队等多方努力于一身的大工程。对于电影频道而言,这也是继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之后重点打造的又一影视文化精品工程。对此,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曹寅给予了该片这样的评价:《中国通史》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权威性、观赏性。不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将会在史学普及和传播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曹寅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所以民族的复兴当以文化先行,而文化的复兴则当以修史为先。”

花絮

深入草原蚊子最厉害

沈世平是《中国通史》的分集导演之一,负责关于“蒙古兴起”的专题拍摄。他的团队要把蒙古族如何步步壮大、成吉思汗如何统一草原一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脉络捋清。所以,呼伦贝尔草原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想要拍摄出历史的真实感,寻找游牧民族的遗迹便成为了沈世平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我们去了五个人,想要拍摄到相对原始的游牧民族的生活就必须进到草原深处,寻找最原始的生态,而不是旅游景点,但是茫茫大草原广阔无边,什么都找不到。”

“我们当时和牧民住在蒙古包,草原上昼夜温差很大,夜里想拍星空,冻得直哆嗦。”沈世平说,七八月份草原是最美的,但是蚊虫也是最厉害的。“蚊虫一来就是一把一把、密密麻麻,每天只能靠捡牛粪驱蚊,有的摄影师举着摄像机拍几分钟的工夫身上就得咬出几十个包,但他们不能动。”

沈世平一行五人在呼伦贝尔草原呆了近一周,最后一个镜头是草原上正在奔腾的上百匹骏马。这个镜头让沈世平爱不释手,他知道,现在如果能在草原上找到几十匹马已属不易,上百匹可遇而不可求,但也只有找到上百匹正在奔腾的骏马,才能拍出大气度的镜头。然而,呼伦贝尔草原之行让沈世平记忆最深刻的并不是骏马,而是当地的“小咬”。“即时是草原深处,当地人也有厕所,但在那个地方上厕所真的要以秒来计算,否则屁股上全是小咬,一巴掌拍上去,至少得拍死四五十只。”

北京晨报记者 韩英楠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